贵。
1、九邦物流采用更昂贵的运输方式,如空运、陆运等,导致运输成本较高,从而使得运费也相应增加。
2、九邦物流覆盖更广泛的配送范围,需要更长的运输距离和更多的中转环节,这也增加了运费。
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九册,列举如下:
1、《孔子诗论》、《缁衣》①和《性情论》。
2、《民之父母》、《子羔》、《从政》、《昔者君老》和《容成氏》。
3、《周易》、《中弓》、《恒先》和《彭祖》。
4、《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②、《柬大王泊旱》、《内豊》、《相邦之道》和《曹沫之陈》。
5、《竞内建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季庚子问于孔子》、《姑成家父》、《君子为礼》、《弟子问》、《三德》和《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
6、《竞公疟》、《孔子见季桓子》、《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慎子曰恭俭》、《用曰》和《天子建州》甲乙。
7、《武王践阼》、《郑子家丧》、《君人者何必安哉》、《凡物流形》和《吴命》。
8、《子道饿》、《颜渊问于孔子》、《成王既邦》、《命》、《王居》、《志书乃言》、《有皇将起》、《李颂》、《兰赋》和《鶹鹂》③。 备注:①《缁衣》的“缁”原从纟从才。以“缁”代替,下同。②《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的“脽”原从月从隼。由于无相应字符,以“脽”代替,下同。③第八册即将出版,内容由濮茅左提供。
9、《成王为城濮之行(甲、乙本)》、《灵王遂申》、《陈公治兵》、《举治王天下(五篇)》、《邦人不称》、《史蒥问於夫子》及《卜书》。 《孔子诗论》,马承源释文考释。存简29支,完简1支,约1006字。内容可分四类:第一类不见评论诗的具体内容,只是概论《颂》、《大雅》、《小雅》、《国风》。第二类是论各篇诗的具体内容,通常是就固定的数篇诗为一组,一论再论或多次论述。第三类为单简上篇名是《国风》的。第四类是单支简文属于《国风》、《大雅》,《国风》、《小雅》等并存。
《孔子诗论》与《子羔》、《鲁邦大旱》篇在字形、长度、简形上一致,整理者认为三者内容有区别,而按整理前后先发表《孔子诗论》。
《缁衣》,陈佩芬释文考释。存简24支,完简8支,计978字。其中重文10字,合文8字。简文均为单面书写,书于竹黄。完简长54.3厘米,满简书写,两端不留白,简文结构稍长,笔画较粗,横竖匀称,三道编线。简文中有分章符、重文符、合文符,结构严谨。全文以“子曰”为各章起首,章末字下有墨钉,以示结束,全篇有23章。
《性情论》,濮茅左释文考释。可按文意排列的竹简40支,完简7支,另有严重残损者5支,计字1256个。简长57厘米,为第一批收购中最长的竹书。书体工整严谨,字距划一,属此类书体的还有《周易》、《恒先》,当为同一人书写。
简文与郭店简的《性自命出》篇大体相同。《民之父母》,濮茅左释文考释。共14简,397字,基本完整,保存良好。无篇题,由整理者根据简文主题而定名,内容大体见于《礼记·孔子闲居》及《孔子家语·论礼》,为孔子与子夏关于“五至”“三无”及所谓“五起”的问对,于认识儒家道德观有重要参考价值,亦有助于澄清《礼记》及《家语》的面目。
《子羔》,马承源释文考释。共14简,395字,无完简。篇题书于第五简的背面,内容为孔子答子羔问尧、舜禅让及禹、契、后稷依次为天子事,与《大戴礼记·五帝德》及《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五帝系统不一,但有关此五位帝王的事迹,则与通常所说不异。
《鲁邦大旱》,马承源释文考释。共有长短简6枝,残存208字。内容记述鲁哀公就鲁邦大旱事求教于孔子,孔子答以祭祷无助于事的问对,以及孔子与子贡关于此事在民众中的影响的讨论。
《从政》(甲乙篇),张光裕释文考释。以竹简长短不同,又分为甲乙两篇。甲篇简18枝,519字;乙篇简6枝,140字。文中提出从政者应致力于“敦五德,固三誓,除十怨”,并作了具体解释,与《论语》、《礼记》等儒家典籍的相关说法可互相参证,为儒家政治思想方面的新资料。
《昔者君老》,陈佩芬释文考释。简4枝,158字。无篇题,整理者根据首句内容而定名。四简均不能连读,缺失数无从估计。内容大略为国君自衰老至崩逝,太子朝见过程中之礼仪规范的有关记述。
《容成氏》,李零释文考释。有篇题,共存完残简53枝,约2200字。内容为有关上古帝王的传说,可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讲容成氏等21位最古的帝王;第二部分讲帝尧以前的高辛氏;第三部分讲帝尧;第四部分讲帝舜;第五部分讲夏禹;第六部分讲商汤;第七部分讲周文王和周武王。文中谈及禹分九州,其州名与《尚书·禹贡》等书所见有异。文王平九邦一事,邦名向所未闻,汉儒不能详其说,于此文可以得到补足。 《周易》,濮茅左整理、注释。共58枚简,涉及34个卦内容,1806字,是已经公布的三批竹简中篇幅最大的一篇。它是迄至二十一世纪初发现的最早《周易》文本。完简长44厘米,三道编绳,每简书写约44字,书体工整严谨,字距等同。竹简中所出现的红、黑六种标号,为历史文献中首见。这些标号反映了阴阳转换、互为因果的易学理论。
《中弓》,李朝远整理、注释。战国佚书,共28枚简。中弓是孔子弟子,孔子比喻他为“犁牛之子”,称他是有德行的弟子之一。全文采用问答形式。
《恒先》,李零整理、注释。共13枚简,为战国道家佚书,是一篇首尾完整的道家著作。497字,完简长39.5厘米。三道编绳,书体和《周易》相同,当为同一人所书。第三简背有篇题“恒先”两字。
“恒先”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永远创造力的“道”。
《彭祖》,李零整理、注释。战国的道家佚书,存8枚简。彭祖,名篯铿,也称彭铿。因世居彭城,所以称为彭祖。彭祖是古代传说中的寿星。楚竹书中关于彭祖的记载,说明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有彭祖其人的传说。《采风曲目》,马承源释文考释。存6简,残损过甚。最长简为56.1厘米。内容是五声中的“宫、商、徵、羽”四种声名及各所属歌曲的篇目,尚未发现“角”的声名。
《逸诗》,马承源释文考释。残简2篇,无篇名。
《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陈佩芬释文考释。共10简,共388字。均单面书写于竹黄,字体工整,字距划一。内容由《昭王毁室》和《昭王与龚之脽》两篇文章文章合成。《昭王毁室》叙述昭王新宫建成后,因服丧者诉说亲人葬在新宫下而毁宫。《昭王与龚之脽》内容多残,不能通读,略述昭王因大尹之言,先不见,后才见龚之脽。
《柬大王泊旱》,濮茅左释文考释。23篇,总601字。竹简两端平齐,长24厘米,字体舒展,工而不苟,字距相近。竹简无标题,整理者以全文首句为篇题。柬大王即楚简王,简文记载楚国在面临王病,国家大旱的重患交迫下,楚简王及同僚所表现的无奈。内中涉及有关军事、官制、医学、气象、宗教等方面内容,应非儒家专属文献。
《内豊》,李朝远释文考释。共10支简,完简4枚,长44.2厘米。第一简背原题内豊。所记内容多与《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孝》等相关,论“为人君、臣、父、子、兄、弟之道”,凡事但言在己者,不论在人者;并以“君子曰”敷论孝子事父母之道。李朝远认为或与《礼记·内则》有关。
《相邦之道》,张光裕释文考释。残存4简,共107字,原无篇题,整理者以末简记孔子与子贡答问,涉及相邦之道,因以名篇。
《曹沫之陈》,李零释文考释。共45支简,内容记鲁庄公与曹沫之问对。前12支简论政,后33支简论兵,篇题《曹沫之陈》,应是归为兵家之说。 《竞内建之》,陈佩芬释文考释。共10简,简长42.8至43.3厘米。书体工整,字距基本相同。第一简后有篇题。记述隰朋和鲍叔牙与齐桓公的对话,劝诫桓公行先王之法,善待百姓。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陈佩芬释文考释。共9简,共340字,简长40.4至43.2厘米。书体工整,字距相同。有篇题,内容亦为鲍叔牙与隰朋直谏桓公要借鉴夏商周代兴的原因,并警惕竖刁与易牙。
《季庚子问于孔子》,濮茅左释文考释,共23简,完简长38厘米。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篇首句而定名。记载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归鲁之事,全篇以问答形式,记录了孔子对治国兴鲁的看法。
《姑成家父》,李朝远释文考释。残简和完简共10简,完简长44.2厘米。原无标题,整理者据篇首四字而定名。内容与春秋中期晋国三郤有关,记述三郤在见恶于晋厉公之后的行事。
《君子为礼》,张光裕释文考释。共41简,完简54.1至54.4厘米。内容为孔门弟子与孔子之间的答问。
《弟子问》,张光裕释文考释。共25简。内容为孔门弟子与孔子之间的答问。
《三德》,李零释文考释。残简和完简共22简。原无篇题,整理者补加。简文内容多言天地与刑德之关系。
《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曹锦炎释文考释。共8简,完简长53厘米。《鬼神之明》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简文内容主题定名,为《墨子》佚文,有关鬼神有所明和不明的问题;《融师有成氏》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篇首数字而定名。叙述上古传说人物故事。《竞公疟》,濮茅左整理、注释。原题,篇题位于第二简上段背部。本篇残存13简,总489字,其中合文二、重文一。缀合十例。缀合后推断,完整竹简两端平齐,满简书写,原长应约55厘米,三道编绳。“竞公”即齐国国君齐景公,公元前547至前490年在位。简文记载了围绕齐竞公病甚,而引起的朝廷内部激烈争议之事。老臣晏子直谏齐竞公,使祝、史两大夫得免,割、棃受处。简文为研究齐国历史、宗教、哲学、医学、治国策略、以及《晏子春秋》的取材、成书年代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孔子见季桓子》,濮茅左整理、注释。篇题取用全文首句,原无篇题。共27简,总554字,其中合文6组。在流传过程中折损严重,存简也无完整者。根据竹简的现状可知:原完简两端平齐,长约54.6厘米,三道编绳。本篇为儒家的重要佚文。全文以对话形式记载了孔子与季桓子的有关讨论。时间约在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至前496年(定公十四年)的十年间。篇末附有《季桓子与孔子的相关系年》。
《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陈佩芬整理、注释。本篇共9简,由《庄王既成》和《申公臣灵王》两篇合成。前篇《庄王既成》的首句与后篇《申公臣灵王》的首句同在第四简上,篇间由墨钉划分。《庄王既成》三简半,简长约33米余,皆完简,两道编绳。共93字。第一简背有篇题“庄王既成”。记载了庄王与重臣子桱的对话,讨论的中心是楚之后人如何保住霸主的地位。《申公臣灵王》五简半,原无篇题,佚书,全篇117字,是一篇完整的史籍。记载了王子回与申公相争王位,结果申公愿为君王臣事。
《平王问郑寿》,陈佩芬整理、注释。本篇共七简,皆完简,原无篇题,简长约33厘米余,两道编绳。佚书,共173字。记载了楚平王因国之祸败事而问郑寿,郑寿与平王有间,郑寿告有疾,不事到端正事。
《平王与王子木》,陈佩芬整理、注释。本篇共五简,皆完简,原无篇题,简长33厘米,两道编绳。佚书。记载了楚平王命王子木至城父事。有关事迹亦见于《史记·楚世家》、《左传·昭公十九年》。
《慎子曰恭俭》,李朝远整理、注释。本篇共6简,第三简背有篇题“慎子曰恭俭”,简长32厘米,两道编绳。佚书,共128字,合文二。文中提出了“恭俭以立身,坚强以立志”“均分而广施”等思想。慎子即慎到(约前395-前315年),战国时赵国人,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负有盛名。
《用曰》,张光裕整理、注释。本篇共20简,原无篇题。佚书。文由“民之初生”起说,多谈及民生国政大事。文中多警世之语,如:“唇亡齿寒”、“莫众而迷”等,强调慎言的重要。篇中诸节之间,每见叶韵,对楚方言音系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天子建州》甲乙两本,曹锦炎整理、注释。甲本完整,共13简,全篇407字。乙本11简。《天子建州》分为两章,章未均有章节号标注。儒家文献,所记主要关于礼制,其中有些内容可以在今本大、小戴《礼记》中见到相似记载,从其内容和篇章结构分析,属“礼家杂记”,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学提供了资料。也对了解和研究荀子思想及其学术传流也有一定帮助。《武王践阼》,陈佩芬释文考释。存15简,原无篇题。全篇以问答形式,记述了师尚父告武王以丹书,武王铸铭器以自戒之事,内容与《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相合。
《郑子家丧》,陈佩芬释文考释。凡甲、乙两本,各7简,原无篇题。全篇记述了郑子家丧,楚国以子家颠覆天下之礼为由,出兵围郑,晋人救郑,晋楚战于两棠,晋人大败。其相关内容,可与《左传》、《史记》等相互参照。
《君人者何必安哉》,濮茅左释文考释。凡甲、乙两本,各9简,原无篇题。全篇记述了范乘因君王爱玉而力谏君王之事,今以范乘醒君之言为题。
《凡物流形》,曹锦炎释文考释。凡甲、乙两本,甲本存30简,乙本存22简。“凡物流形”为原有篇题,书于甲本第三简简背。全篇多以“问之曰”起首,有问无答,“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层次清晰,结构严密。其体裁与性质,与屈原名篇《天问》极为相似。
《吴命》,曹锦炎释文考释。存九简。“吴命”为原有篇题,书于第三简简背。全篇大致可分为两章:第一章记述吴王率军北上,至陈国境内,引起晋国恐慌,晋军遂派遣使臣与吴交涉周旋,终使吴军离开陈国;第二章为吴王派臣下告劳于周天子之辞,文句大致同于传世本《国语·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