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
1.长三角地区历史上就是我国 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 来,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怏速增长, 1978~2004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上 海、江苏、浙江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平 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8%、12.42%和 13.14%,高于全国9.39%的平均水 平。工业增长对长三角地区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1978~2004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84%、14.17%和16.96%。经济的高速增长使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78年长三角地区三省市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7.82%,2004年上升为24.99%;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1978年为23.12%,2004年上升到26.52%。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的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l/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工业增加值。
2.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04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资产44675.60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29.73%;产品销售收入53167.99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3 2.57%。目前,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产业,化学纤维、纺织服装、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皮革、仪器仪表、电子机械及器材、塑料制品、交通运输设备、通讯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均占30%以上。其中,化学纤维高达64.65%,望制、通用设备和服装接近50%,纱占27.9%、布占40.0%、丝占61.4%、家用洗衣机占51.2%、塑料占29.9%、金属切削机床占37.2%、轿车占33.6%、大中型拖拉机占31.6%、微型电子计算机占42.0%、集成电路占59.3%。此外,在石化、钢铁、交通运输设备等产业,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国内外一大批实力雄厚、技术水平先进的大型企业,并围绕这些企业形成了完整的分工体系和产业链。
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集中、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占全国的21.19%,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国的20.20%;R&D支出占全国的23.03%,授权专利数占全国的24.59%,其中,发明专利占19.18%。2002年,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对31个省、市、自治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序中,上海、江苏、浙江分别列第二、第四和第六位。
4.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国际化进程最为迅速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04年,其进出口商品贸易额为4160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36.04%,比1995年的16.67%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增长迅速,2004年长三角地区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引进外资分别占全国的45.17%和44.36%。
5.长三角地区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7.83%。其中,长三角地区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4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人数1425.03万人,站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人数的23.37%。
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
从生产要素配置的客观规律看,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必然要向一些优势的地区集中;比较少的国土面积,实现产业的聚集,以创造更多的国内生产总值,并大大提高全国资源的配置效率。由于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城镇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市场需求规模大、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等有利条件,已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要素集结之地。并将通过规模收益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内在的消费拉动,促进人口聚集,拉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预测如下。
1.增长速度。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为7.5%。1978~2004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6个百分点,如同全国经济发展趋势一样,今后5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有所回落,预计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2个百分点,即年均增长可达9.5%;2010年,长三角地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55000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约为27.5%,比2004年上升2.5个百分点。
2.财政收入。如果长三角地区的财政收入保持年均增长12%的水平,则2010年的财政收入将达到13000亿元,上缴中央财政5200亿元,约占当年中央财政总收入的26%,长三角地区仍是中央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3.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的升级方向,将定位在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高附加值的原材料工业和轻纺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中心,并拉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其他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的以深加工为主导的重化工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加之信息技术、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的应用以及规模化、资源循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推进,长三角地区能够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高附加价值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目标。同时,长三角地区通过发挥综合商务优势,深化专业化分工及其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将进一步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
4.对外贸易。2000~2004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年均增长率为43.7%,超出同期全国增长率15个百分点。今后5年长三角地区的商品进出口贸易额若年均增长15%左右,2010年达将到18000亿美元,约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0%。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的现象,其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5项重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整体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宏观调控政策有关,但更是该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
1.工业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工业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不够,低附加值的加工业比重过高、产能过剩,高加工度产业成长不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高技术产业对外资及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依存度过高。三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在资本密集型等经济规模要求较高的产业中,企业还不够大不够强;在加工组装型产业中,大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还不完善。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未形成区域分工协作的机制。
2.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2003年,长三角地区原油消费量4877.22万吨,煤炭消费量22069万吨,电力消费量3491.45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国的19.57%、11.47%、18.23%;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6283万吨标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5.4%。长三角地区的能源资源匮乏,一次能源需求的95%和电力需求的30%要从外部调入;当国内能源供需关系紧张时,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应就没有保障。另一方面,随着长三角地区重化工业比重的不断上升,环境治理的压力日益严峻。例如,太湖的流域面积仅占全国的0.38%,各种污水排放量却高达32亿吨/年,为全国的10%,大大超出了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流域普遍出现了水质性缺水现象。又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其火电站的沿江集中分布,是其酸雨和烟尘污染的主要原因。
3.土地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长三角很多地区已普遍存在企业排队等地的现象。土地问题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和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降。二是外商投资协议项目开始明显减少。三是土地价格急剧上升,导致地区投资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截至2003年底,浙江省耕地面积3188万亩,划定基本农田2711万亩,建设用地只有400多万亩,按照目前年使用量的平均增幅,浙江在土地上的回旋余地已经很小。中央给江苏省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有量为6606万亩,但也很难落实。为了保持这一地区经济的较快增长,需要对土地供给政策作适当调整。
4.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目前,长三角地区劳动力供需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工工资待遇偏低造成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二是缺乏高技能的工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性失衡。三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加工制造业的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四是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5.产业的区域分工趋同。长三角地区产业正处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快速增长阶段,但各地区并未形成有梯度的产业分工格局。据测算,长三角苏南地区、苏中地区、浙北地区、浙东地区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都在0.95以上,同质竞争的问题较为突出。
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到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基础雄厚,辐射影响力强。凶此,保持长三角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我国“十一五”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整体目标的实现;生产要素在长三角地区的集中,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为了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需要切实解决其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此,建议如下:
1.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空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既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又要依靠新增投资的带动,其结构调整和升级也需要对新的产业和产品进行投资。因此,需调整工业发达地区的耕地保护政策,对该地区的开发区实行有保有压的政策,为土地利用效率高的新项目,特别是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高的项目提供发展的土地空间,并鼓励该地区开展土地的挖潜利用和向内地转移土地产出低的产业。
2.大力提高研究开发(R&D)投入,为长三角地区建立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快在该地区鼓励创新、创业的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大学、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知识创新平台,以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促进中心为支撑的成果转化平台,以创业中心、火炬创业园为依托的产业孵化平台。
3.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金融和财税支持。完善金融体系建设,为非公有企业创造贷款和融资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18.5%。中国进出口GDP占比是指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1.5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5%。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