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受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中美贸易摩擦及产能转移等因素影响,我国服装行业整体发展较为低迷。在疫情的冲击下,我国服装行业产量与出口进一步下降,较长一段时间,行业效益将保持下降趋势。虽然疫情使得行业受到猛烈冲击,但是给予行业发展新的商机。未来,消费者将会更关注健康的、功能性服装产品,因此健康服装产业、功能性服装产业以及民用防护用品等方面有一定的投资机会。产业商机的把握与投入到最后获得成效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运营,需要企业紧跟市场变化。
产量与出口整体趋于下降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受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中美贸易摩擦及产能转移等因素影响,我国服装行业整体发展较为低迷。2019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44.72亿件,同比下降3.28%。
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服装市场需求较疫情初期已有明显好转,生产形势稳定,但服装行业生产经济指标仍处于较大降幅,规模以上服装企业服装产量157.05亿件,同比下降10.53%。
我国不仅是服装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但是受我国服装产业成本优势逐渐被东南亚等国家取代,产能逐渐转移,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影响,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整体趋于下降。2019年我国服装出口呈现下跌态势,出口金额达1535亿美元。
受疫情影响,全国服装产业受到较大冲击,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重启,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978.34亿美元,同比下降10.3%。
行业效益持续下降
在内外市场需求放缓、贸易环境更趋复杂、综合成本持续提升等多重压力下,全国服装行业投资增长动力偏弱,效益水平下滑。2019年,全国服装行业营业收入为16010.33亿元,同比下降3.45%。
疫情使得我国服装行业受到较大冲击,随着内需市场逐步恢复和国际市场需求重启,我国服装行业销售降幅持续收窄。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481.49亿元,同比下降13.46%,降幅比1-8月收窄0.90个百分点。但是整体而言,行业效益仍将较长时间处于下降状态。
2019年全国服装行业利润总额达872.83亿元,同比下降9.75%。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服装行业利润总额416.87亿元,同比下降22.93%,降幅比1-8月收窄2.70个百分点,但是预计未来较长时间仍将处于下降趋势。
探寻后疫情时代商机
虽然疫情使得行业受到猛烈冲击,但是给予行业发展新的商机。未来,消费者将会更关注健康的、功能性服装产品,因此健康服装产业、功能性服装产业以及民用防护用品等方面有一定的投资机会。疫情期间,以数字技术为纽带的数据智能应用拓展至供应链、制造、研发等环节,推动我国服装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集体升级。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营销,推进智能化可穿戴服饰的应用。服装品牌文化已深入人心,加深品牌文化,提高品牌知名度是撬动产业振兴的一大方向。但是与此同时,产业商机的把握与投入到最后成效需要较长时间的市场运营,需要紧跟市场变化。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服装行业产销需求与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和社会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联系日愈密切,再加上中国已经是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五的贸易大国,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其将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及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
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正以较快的速度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盛行),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处理不好,将会使我们的对外贸易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确实有很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反两方面作用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应结合其对中国外贸交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影响,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研究,并采取正确的对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其基本原则是:限制其不利的一面,尽量减少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损害;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变压力为动力,大力推进中国的环保及检疫工作,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从政府宏观角度看,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的,所以在对外贸易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WTO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WTO协定》下的许多协议都规定应给予发展中缔约方特殊的和差别的待遇。如《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第12条的规定,各成员在履行该协议的过程中,应给予发展中国家成员方更优惠的待遇。如“经某一发展中国家成员方请求,贸易技术壁垒委员会可以决定免除该国履行《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的全部或部分义务,但应同时加以具体说明和时间限制。”考虑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应积极展开外交行动,争取到相关的优惠待遇。从而为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
2.根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第11条的规定,各成员方有义务向其他成员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拟订技术法规、建立标准化机构、合格评定等方面的技术援助。因而,中国应该加强与各国(尤其是发达国际)的技术交流,争取他们在技术上的帮助,建立起适应各缔约方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互认证制度,从而降低贸易成本。
3.在现有国际标准上,结合该国的实际情况制定该国的标准体系。我们不能被动地应付他国的技术壁垒,而应主动出击,根据WTO赋予我们的权利和相关优惠的、放宽的条款制订出能够得到各国承认的技术标准,建立起自己的标准体系。考虑到中国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我们应先抓住重点,建立起事关中国对外贸易生命线的产业的标准体系,如家电、纺织品、茶叶等。一者,这些商品在对外贸易中具有相对优势,出口较多,利润较高,资金雄厚,再加上技术成熟,所以具有制定标准的各种条件;二者,这些商品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若受到技术贸易战的冲击,将会给中国的出口带来致命的打击。就以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为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纤维加工总量达到世界的1/4,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的1/8以上,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着绿色壁垒的强烈挑战,若受到国际制裁,则国内许多生产纺织品的企业将倒闭。最近,中国制定了与国际2000版OKO—TEX100等同的JBZ30—2000标准,这是中国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大大促进了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北京铜牛针织集团、衫衫集团公司、报喜鸟集团等18家纺织企业都先后通过了中国生态标志产品的权威认证,获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4.积极展开“合纵”外交。在参加世贸组织举行的各种多边协定和标准的制定中,团结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尽量争取多一些有利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协议和标准。同时拒绝接受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各种条约。
5.要熟悉WTO规则及相关法律和各种国际贸易条约及国际惯例,并以之为斗争的武器。对进口国以环保、检疫等为借口单方面设置的歧视性技术壁垒,或进口国将其国内的相关技术法规实施到境外,或进口国以隐蔽形式做出的各种技术贸易歧视。中国要依据WTO有关规定通过外交途径与进口国进行谈判,或向世贸组织的争端机构(DSB)提出起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6.在抓紧制订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挑战的措施的同时,要从中国的长远利益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环境情况等)认真拟订对内进行改革的政策,实施“以开放促改革[1]”的战略。从而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1.、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标准”意识以及采用“标准”的紧迫感。民众意识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在对国际贸易和技术壁垒方面的宣传上,特别要注重WTO的相关协议和规定以及各国关于技术标准方面的法律法规。让企业清楚认识到国际贸易中“标准”的重要性和“标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主动地采取措施去应对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技术壁垒。
2.、用长远的眼光去看问题,加快立法,严格执法,将有利于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和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相关“标准”纳入到中国国内法体系中,通过国家强制力量进行推广,迫使企业、生产商改变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的传统发展模式,推行以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样同时也可使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逐渐达到国际标准,有利于保护我们的对外贸易利益。据《国际经贸消息》报道,从2002年5月1号起,中国新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1]正式开始实施。这是中国为了适应入世要求,兑现入世谈判承诺,积极应对国际上技术标准挑战,适应国际贸易发展潮流,实现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和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
3.、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鼓励企业及各产业部门采用国际标准。2002年7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财政部、外经贸部、国家标准委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通知》指出,截至2001年底,中国已经批准发布的19744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占43.7%。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水平偏低是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阻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和产品,实行鼓励措施。其中包括,在制定行业和地方的发展规划时,对采标项目尽可能优先安排。在确定重大技术和设备引进、技术改造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时,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项目和产品优先。这一决定有利于引导各行各业采用国际相关“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国家以后应进一步采用法律、经济、行政等调控手段引导企业使用各种“标准”。从而为中国的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从企业微观角度上看,尤其是以外贸为主的企业更应抓住中国入世的良机积极去应对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制订长远的企业战略计划时,从传统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提高上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仅有数量规模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都将难以生存。而且现在的质量标准除了包含传统的标准内容外,更倾向于环保、卫生和安全等方面。因而,建立绿色生产体系,大力提高自己的环保标准和卫生标准,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有关专家认为,未来10年,绿色产品将主导世界市场。有资料表明,2001年全球绿色消费超过3000亿美元,比1998年猛增50%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更有国际经济专家预测,在以绿色消费为消费主流的21世纪,不出50年,非绿色产品将被逐步淘汰出局。因此,绿色意识强化与否关乎企业未来命运,此说并非危言耸听。面对绿色需求的中国企业应该警觉,跟上“绿色经济的时代”。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不断开拓,又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箭双雕之举。
2.积极参加各种标准认证,争取到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现在国际市场中实行的认证各种各样,有国际统一标准的(如ISO9000、ISO14000、OKO—Tex Standard 100[1] 等)、有区域性的(如欧盟的CE认证)、还有各国自己制定的各种标准认证。企业应根据自己所面对的市场尽快申请相关的认证,从而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国际认证是自愿性的,由于中国的许多企业对国际认证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企业认证工作远远滞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到1999年4月,中国大陆通过ISO14001认证的只有110余家,而同期获得认证的企业在日本有1960家,德国1300家,英国800家,韩国462家,中国台湾省423家。这些不仅是数字上的差异,更预示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差距,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商战中的成败。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加快步伐,在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通过国际上的相关认证。
3.积极参与国家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建立起保护自己的盾牌。根据WTO的有关规定,每个国家都可以在依据国际现有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该国的实际情况制定该国的标准,并向国际公布。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作为技术的直接应用者和研究者,在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时应更具优势。参与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技术标准反映自己的技术状况而不至于超越自己的技术承受范围。从而有利于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