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 财经
副省级城市在行政级别上仅次于直辖市,是我国中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今年上半年,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增长表现如何?
广深差距缩小
目前,全国共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广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杭州、济南、哈尔滨、沈阳、长春这10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这5个计划单列市。
15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和广州作为一线城市,上半年GDP都超过了1.3万亿元。其中,深圳以14324.47亿元位居第一。
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3.2%。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3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个行业两年平均增速正增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7.7%、25.1%、23.0%和11.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9.6%、8.1%、6.4%和8.7%。
广州上半年GDP为13101.89亿元,与深圳的差距缩小到1223亿元。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 财经 分析,5、6月份,广州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发生在荔湾区芳村片区,对传统的餐饮、文体 娱乐 等需要面对面的服务业影响比较大。相比之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受疫情的影响很小。加上近年来广州的新业态、新经济表现颇为突出,总体上看,广州经济受此轮疫情的影响比较小。
深圳和广州之后,来自西南的成都继续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数据显示,成都上半年实现GDP9602.72亿元,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6.7%。其中,上半年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8.0%,两年平均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
杭州和武汉上半年GDP均超过8000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分列第四和第五位。其中杭州上半年GDP达到了8646亿元,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7.0%,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上半年,杭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306亿元,占GDP的26.7%,同比增长16.7%;两年平均增长13.6%,高于GDP增速6.6个百分点。
南京以7622.77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六位。宁波和青岛这两个计划单列市都超过了6500亿元,之间的差距仅为101亿元。
济南和西安这两个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去年全年GDP均首次超过万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两市GDP也都超过了5000亿元,两市之间的差距也仅为99亿元。
厦门增速领跑
在经济增速方面,考虑到2020年一季度乃至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较大,因此,两年平均增速更有衡量意义。目前,15个城市中,有14个公布了两年平均增速。
其中,土地面积和城市总人口规模最小的副省级城市厦门,两年平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领跑。数据显示,上半年厦门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99.85亿元,增长15.0%,两年平均增长7.6%。GDP总量超越了沈阳,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3位。
上半年,厦门市“三驾马车”有力拉动发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4个月居全省首位。其中,111个省重点在建项目实际完成投资452.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0.9%;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4亿元,增长28.1%,总额连续5个月蝉联全省第一;外贸总量持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4081.5亿元,增长32.2%。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 财经 分析,厦门近年来大力补足包括地铁、桥隧、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短板。同时厦门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几年的招商引资力度很大,一系列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厦门,高新产业整体发展势头不错。
例如,在新能源领域,今年7月,宁德时代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注册成立“厦门时代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主营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8月5日,厦钨新能A股上市。今年5月,中航锂电在厦门扩建50GWh的国际领先智能化工厂。
东北的四个副省级城市中,长春上半年的经济数据颇为亮眼,两年平均增速达到了6.2%。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来看,二产的贡献十分突出。上半年,长春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5.0亿元,同比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9.3%。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 财经 分析,长春的优势产业 汽车 在全国优势突出。公主岭市是 汽车 产业配套基地,去年公主岭市并入长春后,也有利于长春 汽车 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数据显示,上半年,吉林全省 汽车 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4%,整车产量同比增长8.1%,其中红旗、解放品牌 汽车 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2.5%和22.6%。
其次,长春的轨道客车产业也是优势产业。衣保中说,这几年随着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给长春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长春的生物制药在全国也有一定优势,在疫情下也迎来发展机遇。总体来说,长春的产业在东北地区竞争力较为突出。(作者:林小昭)
最近在读《寻路中国》和《城市的胜利》两本书,借书中和一些自己查来的信息来回答这个问题。
2013 年北京出口总额 632 亿美元, 天津市 490.2亿美元。上海出口总额 2042.44 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943.8亿美元。深圳市 2013 年上半年出口总额就达到了 3013 亿美元,1-2 月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 218.7亿美元。可以看出仅加工贸易出口,上海单加工贸易就超过北京的出口总额,深圳估计下全年则会轻松超越北京和天津出口量的总和。
加工贸易指进口原材料、包装、零件等,进行组装加工后在出口的贸易活动。加工方提供的是人力和技术。加工贸易背后的中国制造业是一个非常需要人力的活动。所以上海和深圳市,和其他东南沿海的开放口岸城市都是大量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很容易造成劳动力的聚集。
制造业需要廉价劳动力和城市群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秘诀,就是保持劳动力的廉价。因此当一个城市的整体经济发达了之后,商家会马上考虑工厂的外迁。出于物流成本的考虑,企业家会优先选择离开放口岸近的城市。《寻路中国》的作者在江浙沪就观察到了这样的案例。温州的制造业成本上升,竞争激烈后,企业家们选择沿着金丽温高速把工厂开到丽水市。最近 10 - 15 年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黄金期,用这样方式繁荣了大量的城市,而这些城市则分布在开放口岸聚集的地方——长三角和珠三角。
反观京津,北京的主要产业是服务业,占 GDP 的 71.35 %,天津的龙头产业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都表现出非常强的聚集效应,注定会吸空周边的人才和机会。《寻路中国》中观察到这一现象,和长三角附近村村变成加工厂不同的是,京津地区的农村直到郊区旅游发展起来之前一直处于衰败的状态,村民更倾向于空置家里的宅基地在市区或者是郊县的城区定居。
那么,京津冀到底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发达的城市群呢?个人的答案是悲观的。中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产能也已经过剩,京津没有能力靠低端制造业重复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辉煌。而京津发达的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却缺乏外迁的动力和经济性。如果河北只能接收到淘汰出来的落后产能,也会马上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很难带来当地的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