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货币政策、贸易保护主义。
1、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对欧元区的经济修复产生了负面影响。
2、贸易保护主义: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壁垒和关税等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对欧元区的出口和经济修复产生了负面影响。
欧元,美元 国际交易货币多元化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022海关最新数据好于预期,利好哪些投资
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81万亿元人民币。RCEP今年正式生效实施,为地区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海关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RCEP红利显现
据海关统计,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81万亿元,增长16.6%。而我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5.6个百分点。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今年1月1日生效,是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我国不少外贸企业从RCEP生效带来的关税优惠、通关简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等红利中充分受益。
从前7个月累计来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19.8%,与RCEP其他14个成员国同比增长7.5%。
李魁文表示,RCEP进一步深化了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合作,为地区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前7个月,我国与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总值分别增长13.2%,8.9%,11.8%和8.9%。
从国内区域来看,今年前7个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合计进出口8.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7%,比上半年增速加快2.5个百分点。
7月出口增速好于市场预期
据海关统计,7月当月出口2.25万亿元,增长23.9%。按美元计价,出口增长18%。
7月出口表现好于市场预期。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主管庞溟表示,无论从出口或进口分项或从对东盟、欧盟、美国等主要贸易对象来说,7月中国外贸结构总体上显现出较好的反弹复苏迹象。这与中港协货物吞吐量、韩国出口数据等7月各项出口前瞻指标的较好表现相互印证。
“6月份促进中国外贸出口的若干积极因素仍在持续,美欧‘实际负利率’背景下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提前进行消费的需求回暖,以及对东盟出口的同比低基数效应和当地最近一波疫情平复后生产复苏,积压需求得以释放,均有效支持了中国的外贸出口。”庞溟说。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表示,7月出口数据好于预期的原因在于,虽然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CRB指数承压,但仍处于扩张区间或相对高位,这表明全球需求对我国出口仍有支撑。同时汇率和基数因素等也对出口形成支撑。
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
据海关统计,前7个月,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52.6万家,同比增加5.8%,较上月5.5%的增速进一步提升。
从统计数据来看,前7个月,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进出口金额同比均实现增长。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1.8万亿元,增长15.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0%,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海关总署指出,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
李魁文此前表示,我国外贸能够实现稳步增长,一个重要支撑是各类外贸市场主体活力的有效激发。
展望后期,郑后成认为,预计8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美国ISM制造业PMI以及欧元区制造业PMI大概率继续下行,对我国出口增速形成一定压力。国际油价大概率继续下行,也将在价格角度边际利空8月出口增速。
庞溟表示,短期看,外贸应当能保持两位数同比增长。但需要警惕一些暂时性因素在进入四季度后有可能消退,美、欧等国家和地区潜在的快速加息步伐有可能抑制海外总体需求,给中国外贸出口在中期带来下行压力。
在国际贸易方面,在欧元区国家对区外国家的商品与服务进出口贸易中,欧元的使用量大幅上升,大约50%的欧元区对外贸易使用欧元结算。在欧元现金使用方面,欧元在欧盟的一些邻近国家已经顺利地取代了原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有资料显示,欧元区外的欧元现金流通量大约在200亿~250亿欧元之间,占欧元总流通量的8%。此外,在欧元现金转换过程中,欧盟邻近国家的欧元存款从380亿欧元增加到520亿欧元。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元仍将是外汇市场、石油和飞机等交易的主要国际结算货币,但一些石油生产国也开始尝试改用欧元进行石油交易,如伊拉克已改用欧元,伊朗由于近半数进口产品来自欧元区国家,也希望用石油来换欧元。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借款人使用欧元来进行融资。欧元问世前,只有8%的货币市场工具以欧元区内国家货币定价,欧元问世后,欧元区外的居民发行的交易工具中,约25%是以欧元定价的。目前,由欧元区外居民发行的国际债券中,30%左右以欧元定价,而在1999年以前以欧元区内国家货币定价的同类国际债券比例不足20%。到2002年中期,非居民发行的欧元国际债券比2001年初增长33%,占全球国际债券发行量的20%。
作为国际流通和交易货币,欧元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和实用性,可减少汇率风险,有利于降低换汇和结算成本,节省外汇对冲的费用。据估计,目前外汇对冲的费用达到交易总额的4%~5%,而欧元的广泛使用无疑使这项费用更为降低。欧元的出现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商业交易与金融交易所使用的货币一部分将从美元转到欧元上来。美元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向美国的经济实力水平靠近,欧元区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成为欧元强有力的后盾。
作为国际结算货币,首先必须保证汇率的稳定。未来欧元在国际金融市场能否保持稳定,是人们争论的热门话题。根据流行的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在不兑现的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能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管理当局——中央银行,所以对于欧元的未来,人们总是聚焦于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可以说是世界上独立性最高的银行,其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欧洲央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把中期通货膨胀控制在 2%以内——将有助于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为欧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有力支持。
欧元对国际储备货币结构的影响
欧元对全球金融的影响是渐进的和长期的。欧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地位的提高,将推动对欧元外汇需求的增加,促进欧元债券市场的发展,引发外汇储备的置换。为降低储备货币和资产的汇率风险,各国(尤其是与欧元成员国有密切贸易和债务关系联系的国家)将根据双边贸易和债务量来增加其欧元储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2年,全球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欧元已经占到13%,尽管远远落后于美元的68%,但已大大高于第三位的日元(仅占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5%)。有些工业化发达国家发表的外汇储备构成显示欧元的份额仍在不断上升,而一些亚洲新兴国家也宣称要更大比例地增加欧元储备。
通常情况下,世界各国对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越强,人们对该国的信心就越强,因而越有可能采用这种货币,二是储备货币币值的稳定性,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越稳定,保留这种货币的贬值风险就越小,三是储备货币发行国进出口数额和对外资金流通数量,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进出口数额和对外资金流通数量越大,各国为了进行贸易结算和资金借贷需要持有该国的货币就越多,因而就越有可能选择该国货币。
从经济实力来看,欧元区包括12个国家,总人口大约为3.02亿(美国的人口为2.72亿,日本为1.27亿),欧元区的 GDP占全球的16.2%,比美国的份额少 5.7个百分点,比日本的2倍还多:欧元区占国际贸易的比例为20%,而美国只占16%。由此可见,欧盟在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方面与美国旗鼓相当。但从动态来看,在欧盟的单一货币政策效应产生后,其各方面的实力还会进一步提升。这样,欧元就有可能成为各国增持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