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英等:2005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研究
www.cnfol.com 2005年12月19日 12: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杨京英 王强 任小燕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最大,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两个三角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比较研究它们的经济发展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长三角)是指由沪、苏、浙三省市中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2004年长三角的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212.12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1%和6.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指广东省珠江流域的14个市、县、区组成的区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451.36万人,分别占全国的0.4%和1.9%。
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一)两个三角洲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3.7倍。
200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8775亿元,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13394亿元。两个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4216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876亿元)的30.8%,比2000年的24.9%上升了5.9个百分点。
2004年长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040元,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639元。两个三角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546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61元)的3.7倍,而2000年两个三角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545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6元)的3.0倍,两个三角洲人均水平与全国的距离进一步扩大。
2000-2004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GDP及人均GDP
地区 2000年 2004年
GDP(亿元) 人均GDP(元) GDP(亿元) 人均GDP(元)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315.8 21545 42169.4 39546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5954.8 19816 28775.4 35040
上海市 4551.2 34547 7450.3 55307
南京市 1021.3 18546 1910.0 33050
苏州市 1540.7 26692 3450.0 57992
无锡市 1200.2 27653 2350.0 52825
常州市 600.7 17635 1100.6 31665
镇江市 452.0 16967 781.2 29235
南通市 736.4 9374 1226.1 15806
扬州市 472.1 10515 788.1 17359
泰州市 405.3 8082 705.2 14014
杭州市 1382.6 22342 2515.0 38858
宁波市 1175.8 21786 2158.0 39173
嘉兴市 538.4 16279 1050.6 31506
湖州市 343.4 13445 590.7 22966
绍兴市 745.0 17237 1313.9 30254
舟山市 114.9 11675 212.0 21855
台州市 675.0 12390 1173.8 21177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7360.8 31912 13394.0 54639
广州市 2375.9 34292 4115.8 56271
深圳市 1665.5 28932 3422.8 59271
珠海市 330.3 26583 546.3 41847
佛山市 957.2 28932 1656.5 47658
江门市 567.5 14921 834.6 21872
东莞市 492.7 32477 1155.3 71997
中山市 312.8 23542 610.1 44005
惠州市区 134.4 36262 305.2 43834
惠阳市 102.1 18519 109.9 27108
惠东县 88.5 13004 125.0 17489
博罗县 81.8 10662 127.0 16677
肇庆市区 85.8 14413 126.7 26468
高要市 110.9 15404 163.4 22471
四会市 55.5 14089 95.5 22434
(二)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
2000年至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3.6%,高于全国8.6%的年平均增长水平,成为全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0-2004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GDP增长率(单位:%)
地区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0-2004年年均增长率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① 11.6 11.3 12.6 14.8 15.6 13.2
上海市 10.8 10.2 10.9 11.8 13.6 11.5
南京市 12.3 11.1 12.8 15.0 17.3 13.7
苏州市 12.6 12.3 14.5 18.0 17.6 15.0
无锡市 11.2 11.5 12.8 15.4 17.4 13.6
常州市 11.0 12.0 12.4 14.5 15.5 13.1
镇江市 10.3 11.0 12.3 14.0 14.7 12.4
南通市 10.9 10.1 11.1 13.4 15.6 12.2
扬州市 10.5 8.1 11.1 13.4 14.7 11.5
泰州市 11.0 11.0 11.6 13.4 14.7 12.3
杭州市 12.0 12.2 13.2 15.2 15.0 13.5
宁波市 12.0 12.1 13.2 15.6 15.5 13.7
嘉兴市 12.3 12.3 13.8 16.9 16.5 14.3
湖州市 12.0 11.6 12.3 15.0 15.4 13.2
绍兴市 12.1 11.6 13.8 15.0 15.3 13.6
舟山市 12.0 11.8 12.6 15.5 17.0 13.8
台州市 11.9 11.9 13.9 14.9 13.6 13.2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① 12.8 12.2 12.5 15.5 15.5 13.6
广州市 13.3 12.7 13.2 15.2 15.0 13.9
深圳市 14.2 13.2 15.0 19.2 17.3 15.8
珠海市 11.8 12.1 12.3 17.5 13.8 13.5
佛山市 11.2 11.1 11.8 16.1 16.3 13.3
江门市 11.0 11.0 10.3 11.1 12.2 11.1
东莞市 17.9 18.0 18.5 19.5 19.6 18.7
中山市 11.8 16.1 16.5 18.6 18.7 16.3
惠州市区 17.5 11.7 11.1 18.1 15.5 13.7
惠阳市 9.3 13.7 12.5 25.3 18.7 15.8
惠东县 12.4 10.9 10.0 10.3 13.0 11.3
博罗县 10.4 11.0 10.1 11.5 14.5 11.5
肇庆市区 15.7 4.1 11.9 13.8 11.9 11.4
高要市 10.8 12.0 8.4 10.1 13.5 10.9
四会市 11.9 13.2 13.9 10.9 17.0 13.4
注:①为所属市GDP增长率的简单平均值。
(三)两个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明显高于全国。
2004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的结构为4.6:55.9:39.6,珠三角三次产业的结构为3.8:53.8:42.4。
从1990年到2004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长三角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从15.8%下降到4.6%,下降了11.2个百分点。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幅度也最大,从27.2%上升到39.6%,上升了12.4个百分点。
2004年这两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约高出9个百分点,其产业结构优于全国。
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长江三角洲 15.8 4.6 57.0 55.9 27.2 39.6
珠江三角洲 14.4 3.8 44.2 53.8 41.4 42.4
全国 27.1 15.2 41.6 52.9 31.3 31.9
(四)两个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60%以上。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430.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4.4%,比2000年的57.9%提高了6.5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为4012.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34.8%;珠三角为341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29.6%。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744.3 1473.5 1270.8 7430.1 3905.2 3524.8
长江三角洲 1235.8 671.0 564.8 4012.3 2083.0 1929.3
珠江三角洲 1508.5 802.5 706.0 3417.8 1822.2 1595.6
全国总计 4742.9 2492.0 2250.9 11545.5 5933.2 5612.3
长三角占全国比重(%) 26.1 26.9 25.1 34.8 35.1 34.4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 31.8 32.2 31.4 29.6 30.7 28.4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7.9 59.1 56.5 64.4 65.8 62.8
注:2000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和博罗县。
(五)两个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2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8155.6亿元,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8%。其中,长三角为13650.7亿元,占全国的19.4%,珠三角为4504.9亿元,占全国的6.4%。
2001-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2.8%,比全国年均增长20.9%高出1.9个百分点。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亿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7973.6 18155.6 22.8
长三角 5677.7 13650.7 24.5
珠三角 2295.9 4504.9 18.4
全国总计 32917.7 70477.4 20.9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24.2 25.8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17.2 19.4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0 6.4
(六)两个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7.9%,占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51.1%。其中,长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增长87.4%,占全国的比重由27.5%上升到34.6%;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下降11.3%,占全国的比重由27.7%下降到16.5%。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4.8 310.0 8.4
长三角 112.0 209.9 17.0
珠三角 112.8 100.1 -2.9
全国总计 407.2 606.3 10.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5.2 51.1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5 34.6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7 16.5
注:长三角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合计数,珠三角是广东省合计数。
(七)地方财政实力增强,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达3362.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7%,比2000年的12.4%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2426.3亿元,占全国的9.2%;珠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935.7亿元,占全国的3.5%。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1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财政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亿元) 1658.1 3362.0
长三角(亿元) 1059.2 2426.3
珠三角(亿元) 598.9 935.7
全国总计(亿元) 13395.2 26396.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12.4 12.7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9 9.2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4.5 3.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元) 1601 3153
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元) 1057 2031
(八)两个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6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其中,长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90元,是全国的1.8倍。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元) 10952 15361
长三角(元) 8809 13431
珠三角(元) 13094 17290
全国(元) 6280 9422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倍数(倍) 1.7 1.6
长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1.4 1.4
珠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2.1 1.8
注:珠三角仅包括以下8个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
惠州市区和肇庆市区。
二、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从经济规模看,长三角是珠三角的2倍,但两地的GDP差距和人均GDP差距均在缩小。
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的GDP一直是珠三角的2倍左右。2000年长三角的GDP总量比珠三角多8594.0亿元,是珠三角的2.17倍;2004年长三角GDP比珠三角多15381.4亿元,是珠三角的2.15倍,差距有所缩小。
2004年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GDP超过1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5个,占66.8%。珠三角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仅有4个,比2000年增加1个,占28.6%。从城市平均总量来看,2004年长三角16个城市GDP的平均值达到1798.5亿元,比2000年的平均值(997.2亿元)增长80.4%,而珠三角14个县市的GDP平均值为956.7亿元,比2000年(525.8亿元)增长82%。
2000-2004年,珠三角的人均GDP继续高于长三角。2004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639元,比2000年增长71.2%;长三角人均GDP为35040元,比2000年增长76.8%。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长三角的1.61倍,到2004年珠三角是长三角的1.56倍,两个三角洲的人均GDP差距在缩小。2004年两个三角洲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0元的城市共有6个,其中长江三角洲有3个,即上海、苏州和无锡;珠江三角洲有3个,即广州、深圳和东莞,而东莞市是两个三角洲地区唯一的人均GDP超过60000元的城市,达到71997元,超过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但是发展均衡程度有所不同。
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2004年两个三角洲地区30个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达到了两位数,只是珠三角地区的GDP增长速度要略高于长三角地区。2000-2004年长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为13.2%,珠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为13.6%,珠三角比长三角高出0.4个百分点。在两个三角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东莞市,达到19.6%;长三角16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苏州市,为17.6%。
从发展均衡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好于珠三角。200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仅为2.1个百分点,而珠三角的14个市、县、区中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为8.6个百分点。到200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比2000年有所扩大,为4个百分点,而珠三角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有所减小,为7.7个百分点,但珠三角的落差仍大于长三角。
(三)两个三角洲的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相同,但存在差异。
2004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平均水平为4:55:41,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目前,两个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两个三角洲地区虽然在产业结构上基本相同,但两个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有两个特点:
一是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快。2004年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9.6%,虽然低于珠三角地区的42.4%,但是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1990年仅为27.2%,明显低于同年珠三角的41.4%。1990年到2004年长三角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12.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珠三角所提高的1个百分点。
二是长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虽高于珠三角,但呈下降趋势,而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2004年长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5.9%,高于珠三角的53.8%。虽然近十年,长三角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表现出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地,2004年珠三角第二产业占比重为53.8%,比1990年的44.2%提高了9.6个百分点。
(四)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出口贸易首次双双高于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4年长三角进出口贸易首次双双高于珠三角地区。
从两个三角洲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看,2004年长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0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7%,是2000年的3.25倍,其中,进口总额达19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5%,出口总额达208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7%;珠三角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4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进口总额达159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6%,出口总额达18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可见,从贸易增长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在进出口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三个方面均比珠三角高出近一倍,显示出其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比较(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 进口 出口
总额 增长率(%) 总额 增长率(%) 总额 增长率(%)
长三角洲地区 4012.3 40.7 1929.3 43.5 2083.0 40.7
珠三角洲地区 3417.8 22.1 1595.6 22.6 1822.2 21.9
从两个三角洲30个市的进出口贸易看,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城市为上海、苏州和深圳。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看,增长最快的是舟山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增长率达到62.9%。惠州市区是珠三角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城市,2004年增长率达到39.9%。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珠三角地区经济要比长三角地区更加依赖出口,对外贸易在该地区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004年珠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出口总额/GDP)为112.6%,远远高于长三角的59.9%。
(五)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三角,并且两者差距在逐渐拉大。
2004年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650.7亿元,比2003年增长24.5%;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8.4%。2004年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三角,是珠三角的3.03倍,2000年以来两个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2000-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单位:亿元)
2000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长三角 5677.7 7900.1 10973.7 13650.7
珠三角 2464.3 3088.6 3730.5 4504.9
差距 1:0.43 1:0.39 1:0.34 1:0.33
(六)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均高于珠三角地区。
2004年,外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项目数为14310个,珠三角地区为7308个,长三角比珠三角高95.8%;在外商直接投资额方面,长三角地区为209.9亿美元,珠三角地区仅为100.1亿美元,长三角比珠三角高109.7%。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正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七)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于珠三角。
2004年长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4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珠三角的2.6倍。其中,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为1119.7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全部财政收入的46.1%,比珠三角地区的全部财政收入还多出184.1亿元。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地区有6个,分别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而珠三角地区仅有
中国三大海洋经济区是指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
“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长三角”不仅已经或者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下一轮复苏的“发动机”。
地理概念: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城市经济概念:就是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7个市组成的都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长三角16城市
上海市: 上海
江苏省: 南京 苏州 无锡 南通 常州 镇江 扬州 泰州
浙江省: 杭州 宁波 绍兴 嘉兴 湖州 舟山 台州
环渤海经济区简介: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 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一是地理区位十分优越。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二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三是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四是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雄厚。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五是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南开大学环渤海经济课题组就此给出了一系列对比:
———就经营环境而言,环渤海经济区内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与珠三角、长三角有一定差距。
———就企业结构而言,环渤海虽然不乏优秀企业,但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活力;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不仅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沿京津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共8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区,使这一天然的高科技产业带断裂,未能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惠州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高要市、四会市),陆地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按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为4077万人,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3.2%和47.2%,分别占全国总数的0.4%和3.1%。
作为全国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之一,珠江三角洲在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都有诸多优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珠三角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区位、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 (一)珠三角城市经济发展万马奔腾。(二)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三)经济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四)经济外向度水平较高。(五)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三、面临挑战 首先,经济转型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加大其次,外贸出口面临国内外“一高一低”双重夹击。第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推进工业化的制约作用不断加强 第四,面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