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统计是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是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要资料。 1981年,国务院决定海关统计作为中国的官方统计,国家公布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使用海关统计数字。198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明确规定,编制海关统计是海关的四大任务之一。 一、海关统计的主要任务 按照“准确及时、科学完整、国际可比、服务监督”的要求,对进出中国关境的货物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科学、准确地反映对外贸易的运行态势,及时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服务,实施有效的统计监督,开展国际贸易统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二、海关统计的特点 中国海关统计自1980年起,全面采用国际标准,其统计方法与统计口径同各国通行的贸易统计方法是一致的,其数据具有全面性、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 三、海关统计的组织机构 中国海关总署设立综合统计司统一领导全国海关统计工作。各地海关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相应设立统计机构。全国41个直属海关中,有36个海关设置了综合统计处,5个海关设置了统计科。全国海关共有专职统计人员700余名。 (一)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介绍 1.基本职责 研究拟定进出口贸易海关统计制度和海关业务统计制度并组织实施。进行进出口贸易统计分析和预警监测,编制国家进出口贸易统计,管理、发布进出口贸易统计数据。编制海关业务统计,开展海关业务统计分析。研究拟订报关单数据库管理规范,确保报关单数据质量。管理报关单数据的使用安全,建立数据安全使用的监控体系。负责报关单及随附单证的档案管理。开展执法评估和统计监督工作。编辑海关统计刊物。开展进出口贸易统计的国际交流。指导和检查地方海关的统计工作。
2.内设机构及人员
综合统计司下设5个处室:办公室、贸易统计处、数据管理处、统计分析处和执法评估处。 现有人员21人,其中司领导3人。 (二)直属海关统计机构的基本职责 执行进出口贸易海关统计制度和海关业务统计制度,负责进出口贸易统计和海关业务统计原始资料的收集、审核、汇总和上报;编制本地区进出口贸易统计和海关业务统计,开展统计分析和统计咨询服务;管理和发布本地区进出口贸易统计资料,对本关区的统计质量负责。 四、海关统计制度 中国海关统计是中国的进出口货物贸易统计。中国海关统计制度是参照联合国建议各国政府编制本国对外贸易统计时应统一采用的国际标准制定的。 (一)统计范围 中国海关统计采用专门贸易记录制。凡能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物质资源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进出口货物,即实际进出中国关境的货物,均列入海关统计。 (二)商品分类 凡列入海关统计范围的进出口货物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归类统计。该目录采用海关合作理事会制定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为基础编制,由8位数编码组成,前6位数是《HS》编码,后2位数是根据中国关税、统计和贸易管理方面的需要而增设的本国子目。全目录计有8000余个8位数商品编号。 (三)统计价格 进口货物按CIF价格统计,出口货物按FOB价格统计。 (四)统计国别(地区) 进口货物统计原产国(地),出口货物统计最终目的国(地)。最终目的国不能确定时,按货物出口时尽可能预知的最后运往国统计。此外,中国海关对进口货物的起运国(地)和出口货物的运抵国(地)亦有单独记录,作为补充资料。 (五)统计时间 进口货物按海关放行的日期进行统计,出口货物按海关结关的日期进行统计。海关月度和年度统计数据按公历月和公历年汇总编制。 (六)统计资料来源及统计项目 海关统计的原始资料是经海关实际监管的《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统计项目包括进出口商品的品种、数量、价格、国别(地区)、经营单位、境内目的地、境内货源地、贸易方式、运输方式、关别等。 (七)海关统计数据的收集、审核和汇总 进出口企业按照报关单的规范格式填制、以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向海关申报,经海关通关、审单关员初步审核通过后,再传输到海关统计数据质量检控系统。各地海关统计部门的关员再对报关单上的统计项目逐一认真审核,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错误信息查控、逻辑检控和价格检控等多项数据质量检查把关。确认无误后,按月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海关总署。海关总署信息中心再将各口岸的数据汇总并再行质量查控,经综合统计司查核修正后编制贸易统计报表和对外发布海关统计数据。
五、海关统计的对外发布 海关总署按月通过新闻媒介发布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统计数据。月度初步数字在月后10日发布。月度详细数字可在月后21日后提供,法定节假日顺延。 统计刊物有《中国海关统计》月刊、《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月刊、《进出口贸易动态分析》季刊等。 六、海关统计的国际交往与合作 自1980年起,海关总署先后与欧共体统计局、联合国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加拿大统计局、韩国海关、俄罗斯海关、中亚各国海关以及香港政府统计处等近二十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贸易统计机构建立了交换统计资料的关系,并同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在国际贸易统计方法、双边贸易统计数字差异分析等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密切的合作关系。 作者:张丽川 主编
ISBN:10位[7801654390]13位[9787801654397]
出版社:中国海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30.00元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一直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以来,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外需受到很大冲击,给外贸行业带来较大压力。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在外需走弱的情况下,中国外贸业将会如何发展?近期企业“组团出海”能有多大收效?中国如何扩大和吸引外资?《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外贸是经济发展的预备役
中国新闻周刊:出口是支撑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但最近“外需不足”成为常被讨论的关键词。2022年4月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加0.1%,此后有所回升,到11月,增速又降到0.1%,外贸面临着哪些风险?
魏建国:2022年11月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速降到了0.1%,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贸走弱。
第一,我们看一个国家的外贸形势,从来不以单月计算。今年因为国际上的不稳定因素非常多,别说单月,单周都有很大的变化。第二,它的下降是因为俄乌冲突和美国连续4次加息,这是临时现象,在国外司空见惯,所以增速放缓也不要怕。我相信12月很快会补上来,从外贸规律来讲,每年的11、12月会有一个小翘尾,因为除了圣诞节之外,还有新年假日以及第二年的整体供货,只是今年尾巴翘得比较小。
外贸面临的风险,主要关系到四个方面。第一,从欧洲来看,由于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它会把欧洲的一些工厂,尤其是尖端工厂搬到美国去。目前看来,欧盟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他们既没有讨论这个问题,同时也没有回答。因此明年欧盟经济将全面进入衰退,这是大家所担心的。第二,俄乌冲突以后,很多能源价格上涨,导致了大批中小企业的停产、破产和转移。第三,美国持续通胀后,老百姓的收入减少,需求也会减少。第四是贸易保护主义,如果在外需降低的同时,又迎来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外贸企业将是很大的考验。
但能不能说外需走弱,就会影响到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弱呢?不能画等号。全球需求减弱是个大势,但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和认可,我认为完全是事在人为。最近一些企业组团抢订单,都获得了非常好的结果,这是很不容易的。
2022年2月15日,大型集装箱船在广东深圳盐田港装卸货物。摄影/本刊记者陈文
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明年的五大工作重点,首要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面对外需不足的挑战,你如何看明年外贸的表现?
魏建国:中央提出2023年要着力扩大内需,以此拉动我们的整体经济。我认为,如果以打仗来形容,打仗有预备役,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外贸就是随时随地作为预备役的统一编队。因此外贸今年任务还是很重,我们应该在外贸形势好时未雨绸缪,以此能主动开始转型。在以消费拉动内需的主循环下,外贸能帮助、支撑经济,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外贸也不能够被轻视。
中国的外贸企业已经不是20年前甚至10年前的外贸企业了。20年前我们加入WTO,现在已经从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的中下端向中上端发展,韧性是很强的。外贸有足够的底气,来自于我们强有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因此我认为,2023年外贸依然有可能像去年一样,甚至对经济作出比去年更大的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五大工作重点中,第四点是扩大和吸引外资。近两年,一些产业链和外资显现出撤出中国的迹象,前11个月外企进出口的增速只有0.1%,同时占比下降到33.1%,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扩大和吸引外资?
魏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要求,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也要更大力度稳外贸。所以更大力度这四个字是2023年外贸的重要方向。
今年我们要持续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第一,要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还要接着“瘦身”。第二,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按照WTO的服务业分类,有98个类型,牵涉到金融行业、船舶运输、物流,甚至是文体卫生与健康养老等。现在我们还没有开放现代服务业,打开以后就等于让更多的外资进来。
此外,我们要像RCEP那样积极加入CPTPP,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要出台一些有利于吸引外资的规章制度,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主的市场体系,这都为下一步整体开放做好准备。
2023年会密集出台更多开放政策,主要就是加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资。我建议各个省市都行动起来,哪一个省市能够在营商环境上面下功夫,从制度、管理、标准、规制上利好外资,就能抢得先机。此外,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潜力,只不过现在这种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另外“一带一路”沿线的郑州、成都、四川、武汉等,有机会逐渐成为物流集散地,不仅会减少整体物流成本,也会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要做好思想准备,拥抱转移、承接转移,让更多全球资本、信息、技术、人才在本地生根开花。
要把出海抢订单作为常态化做法
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外贸受影响的原因之一是,国内大量进出口展会取消,据会展信息平台展加网统计,2022年原计划举行1159场展会,只有292场展会开展。若2023年进出口展会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是否有可能使外贸行业迎来真正的反弹?
魏建国:大型国际展会非常重要。尽管疫情前全国有上千场展会,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一般,没有对接上国际客户的需求。展会不是把商品摆在那儿就能卖,上世纪70年代我们带团到国外参展时,都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客户的需要来下订单的。中国是供应商,我们需要参加、举办受国际客户认可的大型展览,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以市场倒逼生产,订单量才会高。
疫情前,全国范围内受国际认可的大型专业展有14个,综合展8个,加起来才22个。中国是一个不太注重展览的国家,而在国际上,从现在到2023年4月份,全球还将举办1522个大型的综合展和专业展,包括电子展、家具展、消费品展,甚至牙科器械展。大型国际展会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一个牙科医疗器械展,全球就有接近6000亿美元的订单,要知道11月全国出口总额也就3万亿美元。还有像人造关节展览,现在全球一共有差不多500亿美元的生意。
据我了解,国际上的1522个大型展,可能有700多个都举办不了,一是因为经费问题,二是因为场地。我认为中国应该争取多主办国际展览会,承接全球大型展会,而不是我们另搞一套展会,会很花钱,而且组织得不好也很难取得好的效益。我们不仅要派团队参加国外的展览,也要把这些国外办不了的国际展搬到中国来,搬到家门口来办,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拿到订单,因此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受益。
中国新闻周刊:近期各地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实际效果如何?从短期来看,圣诞订单基本交付,从长期来说,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贸周期向下,海外订单也显得较为困难。此时出海抢订单,能改变出口的趋势吗?
魏建国:出海抢订单的效果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外贸上的创新做法,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全球客户对中国商品的认可和肯定。我们这次带回来的订单,足以满足一些小工厂三年的生产能力,花的钱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以后要把出海抢订单作为常态化的做法,这是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让中国的产品被更多国际客户熟悉,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要求,以此得到更多的订单,这是很不容易的。
出海抢订单是近几年,尤其是沿海地区想出来的高招,应该说这对中国的外贸行业是很大的促进,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强,要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现在中西部地区难度比较大,主要是政府的补贴不能到位,另外信息也不对称,出国参展要做很多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很鼓励外贸行业发扬“四敢”精神,也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家没有精气神,提不起劲,我认为是没有看到未来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没有看到疫情后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振信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之后,现在也是民营企业家二次创业的好机会。我们的外贸业有基础,在现在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勇于站出来,不要气馁,更不要彷徨和犹豫。
发于2023.1.2总第107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魏建国:出海抢订单,要成为常态化的做法
记者:蒋芷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