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哥取得得巨大成就有:
1、土地制度改革
截至2018年6月
土地确权
截至今年6月底,开展了承包地确权工作的省(区、市)有31个,共涉及县(市区)以及开发区2800个,乡镇3.5万个,行政村55万个。
宅基地制度改革
共腾退零星、闲置宅基地9.7万户、7.2万亩?,办理农房抵押贷款4.9万宗、98亿元。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970宗、2万余亩,总价款约193亿元 收取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15亿元。
2、国资国企改革
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价合计:1978年3193亿元 ,2016年293839亿元,增长91倍,实现利润总额1978年509亿元,2016年?12324亿元,增长23倍。截至2017年8月,全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面达到90%。
建设规范董事会的央企已有80多家到2016年底央企及下属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为68.9%。
3、构建开放型经济体
2001年至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额年均增长13.5%,中国服务贸易进口,2001年393亿美元,2017年4676亿美元年均增长16.7%。
外商直接投资规模,2001年,468.8亿美元,2017年1363.2亿美元,年均增长6.9%。
4、财税改革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1132亿元,2017年4172567亿元,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完善财政体制分领域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
实施预算改革:新预算法颁布施行、推进预算公开、加强地方债管理等。
推进税制改革: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营改增、个税改革、资源税改革等。
减税降费持续推进,2018年,预计全年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1.3万亿元。
5、利率汇率改革
利率
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2013年7月,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
汇率
1994年1月,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2005年7月,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2005年7月,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5年“8.11汇改”,优化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
1、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2、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中国与欧盟贸易近年来稳步发展。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
3、中国与美国贸易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出口丰富多样的消费品适应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不断扩大自美国的电子、航空、生物、医药、农产品以及服务贸易进口,也满足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与日本贸易具有地缘相近的有利条件。
4、中日贸易促进了两国产业的持续合作和进步,也带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及投资合作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5、中国与东盟各自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自由进入对方市场,适应了双方多方面的需求。中国与韩国贸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两国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十分宽广。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自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显示了新兴经济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也以较快速度增长,与阿拉伯国家源远流长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与拉美国家经济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优势,促进了各自发展。
7、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目前与中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50个。
中国与美、欧、日、英、俄等主要经济体均建立和保持着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会议、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倡议”等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
8、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与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5个自由贸易安排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谈判,签订和实施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5个。
中国倡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与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伙伴(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826亿美元,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扩展资料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等要素投入及耗费,科技、管理、创新等要素投入不足,外贸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
企业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还不强,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产品所占比重不大;外贸发展对三次产业的贡献还不够均衡;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还相对落后;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政府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改进对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保险服务,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增强了外贸的综合竞争优势。
大部分进出口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出口贸易在危机后实现了较快复苏。
“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中国将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百度百科-中国的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