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是老牌瓷都,也是最出名的瓷都。已有上千年历史了。不过由于景德镇的高岭土就快用完了,所以当地的瓷器产业衰落得很快。即使当地建了陶瓷学院,但培养出来真正算得上工艺师傅的很少。
潮州是新兴的瓷都(十五年前国家授予的)。其实潮州在唐宋时期已经开始做陶瓷了,但始终没有景德镇那么出名。近年来,潮州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民间工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特色区域称号。另外还获得《中国陶瓷出口基地》称号,是全国陶瓷企业最多、最集中,陶瓷门类最齐全的产区。
再看看目前瓷器产业的市场发展情况:2018年,潮州全市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企业达350家,A股上市陶瓷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来自潮州的日用陶瓷、陈设艺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年产销量分别占全国的25%、25%、40%,出口量分别占全球的30%、40%、55%,均居全国首位,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已经落后于潮州了,创新也落后于潮州。比如潮州人懂得加入骨炭,烧制出更薄更剔透仿骨瓷(我国还没有真正的骨瓷,因为技术水平还不够)。而景德镇依然只有千年不变的青白瓷,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
景德镇瓷器和潮州瓷器的比较
潮州陶瓷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潮州先民在八千年前已生产陶器;汉晋时期已大量生产陶瓷,唐代已能够生产精美的瓷器。笔架山窑区可说是“潮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潮州窑鼎盛时期是在北宋,明清和民国初年潮州瓷器的出口状况十分良好。潮州窑要比景德窑早几千年生产陶器。
[关键词]潮州陶瓷;中国瓷都;历史底蕴;文化内涵
2004年4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的称号。本文从介绍潮州制作陶瓷的历史、生产与出口规模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同景德镇作比较,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潮州的陶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一、碧瓦初寒外:潮州在汉晋时期已大量生产陶瓷
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图册·江西省》的介绍中有“景德镇市位于本省东北部的皖赣铁路线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为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宋代以‘景德名窑’闻名全国,因制瓷业发达,有‘瓷都’之称。”这介绍有两处错误。其一:景德镇虽与岳飞大败金兵的朱仙镇、盛产火腿的金华镇、铸造业发达的佛山镇同为中国四大名镇,但由于清代末年才有“景德镇”之称,故与“古代”沾不上边。因为历史学概念上,清末属于近代而非古代。其二:宋代没有“景德名窑”之说,景德是宋真宗赵恒(998至1021年)在位的年号之一,只有四年,即1004至1007年。相传当时在江西饶州浮梁县已开始生产瓷器,故以年号为镇称。而现今市区前称“大厂”,是明宣德年间(1426年开始)建的官窑厂址。从考古和遗存瓷器来看,景德镇大规模制瓷历史才有六百多年,比潮州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开始)大规模出口瓷器要慢四百年!宋代便有景德名窑说法是没根据的。
浮梁县是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开始)才置县的,这不但比潮州在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置州要慢二百多年,而比潮州的古称海阳在周成王元年(公元前1050)置名要慢一千八百多年!浮梁县在唐宋间以产茶而闻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至846年,字乐天,太原人)在他晚年作的长诗《琵琶行》中也有“前日浮梁买茶去”之句。宋代的饶州(包括浮梁)也有为皇家产茶的场厂。而大规模烧制瓷器必须取土和砍树作燃料,这似乎是皇家茶园的规制不允许的,可见宋代未必能在浮梁产茶区大量烧制瓷器。
景德镇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自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中国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传统,以青为贵。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调,无非是浓淡不一,意境略异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过彩绘。景德镇窑在北宋时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调和湿润的质感,创造性地烧造出了一种“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的青白瓷,使青瓷艺术达到了高峰。这种青白瓷大部分在坯体上刻暗花纹,薄剔而成为透明飞凤等花纹,内外均可映见,釉而隐现青色,故又称影青瓷。这种影青瓷当时则著行海内,天下均称为景德镇瓷器,从而使景德镇在南北各大窑之间,崭露头角,争得一席之地。
景德镇瓷业发展到元代,工艺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短短的一个世纪里,继宋代创青白瓷之后,又创烧成功具有高铝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从而把景德镇瓷业推向遥遥领先的地位。
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其时镇内官窑有58座,民窑达数百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宏大。在全国十余省开设的四十多处瓷窑场中,除浙江龙泉窑仍以青瓷为著,其他窑场多因技艺停滞而萧条,或因战祸困扰而沉没,惟有景德镇为“天下窑器所聚”,抑人之短,扬己之长,形成全国的烧造中心.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千载名窑也停滞而趋向衰落。陶瓷生产水平继续下滑,生产规模也日趋萎缩,制造工艺上仍沿行旧法。
景德镇毕竟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广大瓷工身怀绝迹,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奋力发展以手工技艺为特色的仿古瓷、美术瓷生产,坚持与外国机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美誉,于衰落中显示了振兴陶瓷的潜力。
现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精华,使陶瓷制作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潮州的
国广东潮州及附近县镇所产的瓷器。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陲潮汕平原的韩江两岸,历史上是瓷器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地。市郊有飞天燕瓷土矿,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构成了潮州瓷器发展的基本条件。
唐代潮州已生产青白釉瓷器。宋代,城东的笔架山水东窑生产规模更大。明、清时期,主要产地在枫溪,相继有彩瓷出口,至康熙年间更具规模。1915年,潮州彩瓷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1950年以后,生产规模继续扩大,质量迅速提高。1986年潮州瓷器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和保加利亚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潮州已成为包括采矿、陶瓷生产、陶瓷机械制造、陶瓷科研与教学在内的陶瓷综合产区。
潮州瓷器瓷质纯净、细腻,釉色有白、青、影青、黄、酱色等。瓷制品包括日用瓷、艺术陈设瓷、建筑及工业陶瓷,其中以艺术陈设瓷著称。瓷塑、通花、瓷花是潮州市枫溪镇独特的高级艺术品。瓷塑人物、动物、盆景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工艺精细,造型大方,线条优美。这些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