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依然存在着对外贸易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即闲置资源和非充分就业。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将转移出更多的劳动力和其他资源,通过扩大出口需求来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不失为一项良好的策略。
虽然从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可以看出,消费和投资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原因,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扩大出口需求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并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将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扩大出口需求,发挥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结构,这是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两项基础性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要在宏观经济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经济关系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平等化进程。以此为基础,对外贸易才能以市场机制为手段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的经济结构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孤立于国际分工之外。我们应该分析自己在国
际分工中的地位,综合考虑我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与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选择我国应重点发展的产业,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种不断完善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对外贸易才能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改善出口产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我国较长时期以来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基本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的比较优势状况。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比较优势原理,我国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获得静态的比较利益。不过,比较优势理论并不保证比较优势的转变和产业的升级,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强产业关联度和技术外溢性质,则能够通过乘数效应,促进产业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据日本通产省调查,成套设备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度为3.37,这种刺激作用大大高于私人消费支出、公共投资和私人设备投资。清华大学关于(高新技术及
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扶植政策研究)报告指出,我国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度为4.76.成套设备的带动度为3.89,轻纺产品为2.40。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改善出口产品结构,积极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最后,积极增加进口,保持适度顺差,提高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着重通过扩大出口需求来解决国内剩余资源,这对于短时期内求得宏观经济的平衡很有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单纯地扩大出口并不利于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扩大出口必须相应地扩大进口,通过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来扩大国内与国际经济资源的转换,这样才能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才能为国内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开辟新的天地,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内资源的闲置问题。因此,即便在有闲置资源的条件下,只扩大出口,不注重进口,简单地追求外贸顺差,也并非良策。
从我国的情况看,进口增长对于经济增长更具有独特的作用,这从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中可以表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口产口结构并没有很大改变,主要进口产品一直是中间投入品和机器设备等资本品。这两项之和一般要占我国进口总额的85-900%,而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比例一直很低,不超过5%。从80年代后期以来,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比例有所降低,而资本品的进口却逐步增加,这反映了我国的进口政策是限制消费品进口、鼓励机器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的进品,
而且政策的重点更强调国内自己生产中间投入品而不仅仅是进口装配,特别是强调自己生产新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从而使装配线的进口不断减少,自己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很显然,进口政策更直接地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联系在一起,有意识的进口战略确保了关键原材料的供应,并通过进口资本品获得了技术。这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从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不断地扩大进出口规模,保持适度顺差,以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作用。我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充分发挥出口和进口两方面的作用,并与扩大内需政策配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中国应如何发展对外贸易
举措一:加快产品及市场结构调整。外贸企业要对现有的产品及市场作出充分的评价与比对,逐步收缩边际贡献率低、市场风险大的产品,将资金腾挪至那些边际贡献大、利润率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小的产品和市场上。 举措二:统筹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企业应加强资金流量的预测及控制分析,加强收款、付款、贷款及出口退税申报等资金流转各个环节的管理,尽可能减少资金流转环节中的不必要占用,加快资金流转速度。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集团资金管理中心,以实现资金集中使用与运作。 举措三:适时进行企业转移或扩张。如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以借力于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走出国门兴办实体,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发挥自有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借机收购国内外关联性企业,延长产业链,控制资金风险等。 举措四:加强工作联络与信息沟通。如尽早将企业资金需求信息传递给银行,同时联络多家银行,坚持“货比三家”;与银行结成“战略伙伴”,达成双向优先、优惠等相关协定,以获得较优惠的利率和及时周到的银行服务等。此外,要主动向相关部门反映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争取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 举措五:用好各项政策性融资和直接融资工具。一是用好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及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这两项融资业务是专门为外贸企业创设的金融品种,资金保障性相对较强,银行风险较低。二是用好进出口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符合条件的企业还可获得较低的贷款利率。三是大型外贸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采用直接借贷、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中小外贸公司则可寻求创业投资公司的支持,以获取风险投资。 举措六:完善资金风险管理。如建立资金风险控制机制,对新客户实施必要的资信调查,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要经常进行资金风险评估,加强合同管理及收付款控制,增加对客户经营状况的关注;积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进口信用保险及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
参考资料:
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8731&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