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主要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方面,而在旧体制的核心部位要实现向新体制的转轨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强调“重在建设”。改革不再像旧体制尚未被根本打破之前那样,主要是以既定体制“允许”或某些特殊的“开口子”政策的方式进行,而是以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主要内容。
在产权多元化和发展混合经济已经成为现实和社会共识的条件下,以保护个人产权和改革国有产权经营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变革已经日益引起广泛关注,这一变革的推进,将进一步扫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混合经济形态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时报:您曾三次参加过党的三中全会,目睹并亲身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确立改革的发展目标,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高尚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新阶段,进入经济市场化迅速展开的阶段。此前的改革就主要方面来说,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或市场因素。因此,这10年来改革最大的成功,就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已经确立。就突出方面来说,一是基本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非国有经济在产出意义上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3,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基本形成;二是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并正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三是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框架,为政府间接管理和调控经济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础,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运用日趋成熟;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为推动经济市场化提供了重要动力,外向型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体制转轨进程明显较快。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主要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方面,而在旧体制的核心部位要实现向新体制的转轨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这是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在各个领域进展的不平衡。比如说,改革滞后于开放,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等等。
中国经济时报:从现实情况看,改革有待完善的重点领域在哪里?
高尚全: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
三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其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政府干预市场和介入经济活动的行为,使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五是加快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合理的社会公正调节机制。
六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协调发展体制的形成,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之路走到今天,正进入向更加广阔的领域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已经浮出水面,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这是理论界的基本共识。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要“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说明我国的改革即将进入一个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为重点的新时期。
高尚全:我国前期改革的重点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机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重塑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传统体制高度集中的条件下无法孕育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改革必须以集权的分散为基本前提。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大规模推进,多元化产权主体竞争格局和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已经确立,宏观体制改革的深化越来越成为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点。我们已经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但完善这一框架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要以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与前期改革重要的不同点。也就是说,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强调“重在建设”。改革不再像旧体制尚未被根本打破之前那样,主要是以既定体制“允许”或某些特殊的“开口子”政策的方式进行,而是以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主要内容。
如果说前期改革主要是使被旧体制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得以释放,今后的改革将致力于完善能够使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创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最终实现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标志。改革如果没有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方面的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就不可能被清除,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不可能实现。
中国经济时报: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必须清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何谓“体制性障碍”?
高尚全:所谓体制性障碍,简单说就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改革滞后的部分,如城乡体制分割,金融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宏观领域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由此使得一些深层次矛盾难以有效缓解,并且逐步积累起来。当前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都与经济体制不完善和改革进展不平衡有关。
例如,我国目前的国家财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体制特征,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财政实际上无法摆脱承担国有银行体系和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角色,从而制约了财政支出和政策安排向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变。突出的表现是,在非国有经济对工业领域增加值、社会就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等方面的贡献已经明显超过国有经济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并没有充分反映现实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和要求,非国有经济的作用和利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以国有银行和国有投资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制由于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特别是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的非国有经济难以获得应有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各种名义上的非国有金融机构实际上大都具有政府背景,其运行机制普遍具有较强的行政干预特征,不仅难以“导出合理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而且往往会引起信用关系的混乱。
又如,行政性垄断依然是阻碍市场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垄断和政府控制的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过度扩张,国有经济几乎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因而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基础产业、公用事业领域普遍存在,而且在许多竞争性行业中也大量存在。行政性垄断使权力直接介入市场,不仅难以通过市场力量来打破,而且往往构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障碍。
加快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
中国经济时报: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我们常说的是现代企业制度,怎样理解现代产权制度?
高尚全:资本社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要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资本社会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资本社会化首先是传统意义上的私人资本占有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是建立在个人产权清晰、产权多元化基础上的新型“社会资本”。与此同时,以往由政府经营的国家资本越来越普遍地采取了社会化占有方式,以解决资本“非人格化”所导致的产权“虚置”和低效问题。中国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中,最深刻的突破在于通过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重塑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尽管中国明确提出产权多元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但此前的改革实践和理论探索明显具有这一取向,并为产权制度变革准备了条件。中国目前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混合经济形态,各种产权融合形成的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五大以后,产权多元化改革开始成为探索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的重要内容,解决国有(公有)资本“非人格化”所导致的产权“虚置”和低效问题逐步提到了改革日程。在产权多元化和发展混合经济已经成为现实和社会共识的条件下,以保护个人产权和改革国有产权经营管理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产权制度变革已经日益引起广泛关注,这一变革的推进,将进一步扫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混合经济形态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资本社会化必然导致多元化产权相互渗透、融合成为混合经济形态。在资本社会化、产权多元化成为基本趋势的条件下,现代混合经济概念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所有制概念来对现实经济发生实际影响。《决定》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混合经济的基本方向,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决定》关于产权制度、混合经济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明确表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探索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有效形式的发展,也是中国改革理论发展的深化。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务艰巨
中国经济时报:早在1998年,知识界就有过一场关于“中国改革前途”的对话,有人提出支持改革的力量不是在增强,而是在削弱。可以说,这种悲观情绪今天仍然存在。如果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富强昌盛的改革热潮,只是热在知识分子的理念里,是不是今后改革的路还要走得更远、时间更长?
高尚全: 改革在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前一时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不很明显,并且改革能够普遍提高各社会群体的收益,因而改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主要障碍在于传统意识,改革的推进也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但随着改革的深化,现实利益格局乃至权力架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多与部门或团体利益相关,因而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
首先,改革的政策设计有可能受部门或团体利益的影响,存在偏离社会公正的可能,现实中已出现一些所谓的“改革”实则是一些部门或团体的谋利行为。
其次,改革面临着集团利益的影响,可能造成实施中的变形,不仅使好的改革方案难以实施,而且带来对改革的误解。
再次,由于大的部门或团体具有相对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而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有可能被忽视,从而造成某些方面严重失衡,既影响改革深化,也影响社会稳定。在这种改革整合利益关系呈现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情况下,广泛的社会参与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和客观的现实要求,以形成良性的利益调节机制。同时,未来的改革应更加强调法治化的基础,避免随意性和暗箱操作。可以说,规范性、公正性、公开性是今后改革得以健康推进的前提
2021海关为什么这么严格
2016年1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透露,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 ,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9-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因为防止有不法分子违规。
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企业信用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251号)开始实施,配套执行的《高级认证企业标准》(含通用标准和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报关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进出境快件运营人、水运物流运输企业、公路物流运输企业、航空物流运输企业8个单项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同时发布并施行。
新标准有哪些变化,申请高级认证企业的要求是否更严格了?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变化的重点:
一.增加“附加标准”大类
在原标准内部控制、财务状况、守法规范、贸易安全四大类的基础上,增加第五大类“附加标准”。符合“附加标准”加分项目条件的,经海关确认,可以加2分。
是的,加分项目回来了!积极配合以下工作的小伙伴们,可以向海关提出加分申请啦。
(1)属于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样本企业的,1年内填报问卷及时率在90%以上、问卷答案与出口增速的吻合度在0.3以上的;
(2)属于进口货物使用去向调查样本企业、其他统计专项调查样本企业的,1年内填报问卷及时率和复核准确率在90%以上。
二.内部控制标准
新增了“准入控制”:建立安全准入控制制度,对进出口货物是否存在安全准入要求、是否符合安全准入要求进行前置审核,保证货物、产地、生产企业、收发货人等符合中国安全准入要求。
企业关务们需要检查自家的制度了,有相关业务而没有制定安全准入控制制度的,该想想如何执行落实了。
三.财务状况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财务状况标准的赋分规则也变化了!
原标准的财务状况标准赋分选项是“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对应分值为“0”、“-1”、“-2”,而新标准变为“达标”、“不达标”,对应分值为“0”、“-2”。
举个例子,某企业2020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列出了“保留意见”。按原标准,该项为“基本达标”,-1分,而按新标准,则属于“不达标”,-2分。出现“不达标”项就意味企业不能通过认证了。
四.守法规范标准
新标准中的通用标准、进出口收发货人标准的守法规范要求变化较多,详细看下表。报关企业标准基本与原标准一致,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