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成立那一天起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着各种的风险,企业的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知的风险才是对企业经营最大的风险。
什么是风险?按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定义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的衡量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对待风险关键在于发现、监控、预防、形成长效机制。
一、企业风险分类归集
企业风险,我们可以理解为未来发生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风险种类一般可分为行业、组织、沟通、法律等方面的风险,具体分为:
1、战略风险。所谓战略风险就是指不符合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行业政策;战略与规划错误,经菅目标不明确,并购失败,技术落后,没有战略合作伙伴等失误。是重要的最高级别的风险,它能让企业从巅峰跌到谷底,许多大公司的失败案例进一步证明,战略决定企业的成死。我们内审人员要学习、提升、跟上企业发展需要,在一定的层面上对企业的发展、战略风险时行评价,及时为公司提出客观准确的建议。
2、财务风险。企业现金流不畅,资金回笼慢、三角债困扰、其至资金断链(此类情况多且较为严重,称之为企业癌症),负债率高、应收账款高、产品存货高(企业“三高症”)、内控不完善,效率低、漏洞多,利润低(如人体四肢不协调)等。现金是企业的血液,无血则亡,谨慎的财务政策让你企业百年不死。
3、市场风险。外部风险之五,市场变数极多,因市场突变、人为分割、竞争加剧、通货膨胀或紧缩、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原料采购供应等而事先未预测到的风险,导致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或出现反倾销、反垄断指控。
4、经营风险。属企业内部风险,企业管理混乱、生产不顺,销售不利、物流不畅,费用超高,人员低落,股东撤资、银企关系不协同、客服不到位、资产沉淀,造成资不抵债或亏损的困境。
5、产品风险。产品不合格,产品有质量和缺陷问题,新产品、服务品种开发不对路,产品陈旧,或更新换代不及时、产品积压、产品不保险等导致的风险。
6、政策风险。因政府法律、法规、政策、管理体制、规划的变动,税率、利率变化或行业专项整治,加入世贸组织、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等造成的影响。
7、外汇风险。因外汇汇率波动而使以外币计价的企业资产与负债价值上涨或下降,如近来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经菅、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8、人事风险。员工不满意不稳定,企业对董事、监事、经理和管理人员任用不当,无充分授权,或精英人才流失,无合格员工,员工大面积(集体)辞职造成损失。
9、体制风险。企业因选择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激励机制不当而运作困难或内耗增大,或公司期限届满而面临解散清算。
10、 自然灾害风险。因自然环境恶化、地震、洪水、火灾、台风、暴雨、沙暴、雪暴、天文异变、交通事故、危险品泄漏、环境污染、地质(地基)变动等造成损失。
11、公关危机。企业因多种原因,如产品质量不合格、劳资纠纷、法律纠纷、重大事故案被公众媒体曝光,而使企业公信力和美誉度急剧下降。
12、法律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有关企业的诉讼、仲裁、协商谈判等的非诉讼风险的集合。
本文主要是讨论上述12种风险中的法律风险,以及根据法律风险进行透析企业的合规性以及有关的法律风险的防控提供指导。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四个步骤:
第一步、风险识别,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特征,区分风险类型,包括诉讼风险,主要是集中在企业中的劳动争议;合同纠纷;股权转让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其它纠纷等。
第二步、风险计量,即风险的损失程度、以及计算风险的衡量方法、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计算和量化风险的等级,根据风险的等级区别企业自身集中在哪些的风险领域,一般而言中小微企业集中在劳动争议纠纷领域即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用工过程中产生的入职、晋升以及辞职等方面。
第三步、选择风险管理工具,包括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稼风险、自留风险;这就是说在发现法律方面的法律风险后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的工具和策略进行规避风险和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我们所明显知道的比如利用诉讼的手段进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也可以聘请律师进行相应的法律谈判进行合理减损,这要依据案件事实情况以及案件的推进情况。
第四步、实施与评估,包括执行风险管理方案、反馈信息、调整修正、效果评价。在经过法律方面的分析以及或者诉讼之后根据案件的结果来进行风险方面的评估,制定符合本公司情况的风险应对机制为后续的再出现类似的法律风险制定管理方案,并且根据法律风险的类型反馈实施情况,再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公司的实际运转情况调整和修正、公司的法务部门以及外聘的常年法律顾问进行效果评价,以此来进行为后续法律风险出现做出做大限度的防控,此目的在于律师或法律顾问作用不仅仅在于充当救火员的作用,更多会在于充当防火墙建造师的作用。
三、法律风险管理的四个策略
1、控制法律风险,首先是回避法律风险,对一些法律风险过大的方案或业务应加以回避。如在签订劳动合同、买卖合同或者租赁合同、股权转让合同以及投融资类合同、并购重组类合同时需要考察的类型进行控制,可以分为从源头控制、中端控制、以及终端控制。以劳动合同为例,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需要考虑的是根据不同类别员工设置不同的员工合同和保密合同、竞业限制合同等等,根据岗位不同劳动合同签订时设置不同的薪酬体系,以及绩效考核机制奖金发放机制也会不同。实务中有的企业会设置一些A、B岗即重要岗位设置一到两个人,彼此相互制约;监督;牵制。这会在从源头上进行规避因为个人权力过大导致的企业损失或者商业贿赂。中端控制我们所理解的就是在涉及到诉讼方面的,当涉及到诉讼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我们考虑减损的方向一方面是进行相应的谈判,一方面是诉讼周期过长导致诉讼者心理预期降低然后以法院作为第三方进行居中调解,以双方都同意的方案进行调解,最终达到想要的效果。终端控制我们就是需要因为此类诉讼风险我们会总结出相应的经验,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我们会根据相应的法律大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公司案件集中于哪方面,以劳动合同为例,是集中在劳动条款制定上存在漏洞还是说在履行过程中公司的人事或者法务人员实行不到位,亦或是在人员辞退上存在瑕疵,我们都是做出自己的归纳,以树状图或者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给公司,在公司法律层面形成防火墙,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2、减少风险,对法律风险无法回避的,可以设法减少法律风险或降低法律风险,这个工作涉及到无数的经营决策,在管理过程中大量使用。我们会一般形成或者设立“法律风险决策委员会”一般由公司总裁为核心,公司董事成员、监事、股东、法务人员、员工等组成,当然也可以聘请外部的律师团队进行综合的参与,内部与外部综合评价进行,组成“法律风险决策委员会”之后就是需要进行调研,调研公司的有关的法律风险以及相应的公司、管理层、员工的对法律风险关注程度,根据调研进行总结归纳相应的风险存在点,当然这期间也需要结合公司最近几年的诉讼案件集中在哪些部门和哪些类型。正如上文所介绍的那样,我们减少风险的措施可能就是更多集中在前期策略制定,中期执行,后期的反馈形成长效机制上了。
3、转稼(分散)风险。对于不能回避又不能减少的法律风险,主要采取措施是转移风险。
一是,进行诉讼、协商来进行合理的减损,此时法律顾问或者公司法务部门充当的就是救火员的角色了,实务中将诉讼业务或者非诉讼的业务进行外包(转包)的居多即将业务分配给律师事务所进行。当然也有的转嫁风险方式是将公司进行并购或者重组这样会有新公司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所带来的的损失,
总而言之,企业一旦发生法律风险,不管是管理层或内审部门,因立刻全力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所在,制订实施方案,处理时要有壮士断臂的决心和魄力,果断处理存在法律风险,以免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期,增加企业财产损失。
企业外部法律风险环境资讯包括哪些呀?求解答
外部法律风险环境资讯是指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种相关资讯。企业应根据本行业和企业业务经营管理的特点,具体分析明确外部法律风险环境资讯的收集范围和分析方式,为法律风险评估和应对提供充分的资讯保障。外部法律风险环境资讯包括但不限于:
——本行业的业务模式及特点;
——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
——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
——与本企业相关的监管体制、机构、政策以及执行等情况;
——与本企业相关的市场竞争情况;
——本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
——企业主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及其对法律、合同、道德操守等的遵从情况;
——与企业法律风险及管理相关的其他资讯。地区间的环境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在进行外部法律风险环境调查时,应特别关注不同地区间可能存在的环境差异。
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环境资讯包括哪些部分?内部法律风险环境资讯包括但不限于:
——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盈利模式和业务模式;
——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流程/活动、部门职能分工等相关资讯;
——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使命、愿景、价值理念;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职责、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情况;
——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及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其中对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可
从方针、组织职能和资源配置、制度和流程内控、沟通和报告、法律风险管理文化和技术手段等要素分析;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遵从情况和激励约束方式;
——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合同及其管理情况;
——本企业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或法律风险事件的情况,本企业相关的法律规范库和法律风险库;
——本企业智慧财产权管理情况;
——与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相关的其他资讯。
以上法律风险环境资讯的收集范围和内容,应根据企业的法律风险状况变化及企业的管理需要进行补充调整。
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包括哪些内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 规范经营,避免陷阱。 (一)合同陷阱。
据中国司法部门统计,法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常见的方式有:1、假冒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主要是利用空白介绍信、空白合同等与他人签订合同,或盗用、伪造公章与他人签订合同。1、恶意磋商,伪造签约。有些不法商家为了排挤、打击竞争对手,与对手恶意磋商,伪造签约,使对方丧失商机。3、恶意串通,欺诈第三人。如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故意找同谋签订合同,以便转移财产。4、签订"钓鱼合同",引对方上钩。就是与对方签订合同,让对方偿到甜头,再签订更大的合同引对方上钩,以骗取更多的钱财。5、在格式合同中订立不平等条款,使对方自觉或不自觉落入合同陷阱。
合同陷阱五花八门,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我们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认真学习《合同法》,提高识别合同真假的能力,同时把好合同三关:第一关是审查关,签订合同之前,必须认真审查对方作为合同主体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履行能力,是否有良好资信。第二关是签约关,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务必使合同内容无懈可击。第三关是监督关,合同签订后要加强监督,看对方是否真实、全面履行合同,一旦对方有违约行为,立即采取措施,如有证据证明对方经营状况恶化,立即中止履行合同,并要求出具相关证明或提供担保,以避免损失扩大。
(二)联营陷阱。
联营是企业开拓市场,扩大经营,获取利润的一种方式。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人们急于发财的心理,借用联营的名义骗取钱财。例如无锡市新兴公司以合作经营医疗器械为名,与他方签订联营合作协议,另一方不用参与经营,到期按出资额稳拿5%至9%的月息分红。这是一个极具诱惑性的经营协议,从协议上看,不管企业盈利还是亏本,投资者每月都有丰厚的月息,一点风险都没有。中国先后有368家企业和31名个人与新兴公司签约,新兴公司非法集资32亿元,投资者把资金投进去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陷阱,案发后造成各方损失达12亿元。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联营一方投资,但不参加共同经营,也不承担风险,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息,或按期收回固定利润的,是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应当确认合同无效,除本金可以返还外,对出资方已取得或约定取得的利息应予收缴……。可见,新兴公司的联营是违法的,新兴公司利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不熟,把368家企业拉进了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
防范联营陷阱,必须熟悉法律,知道什么样的联营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联营是非法的,从而趋利避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挂靠陷阱
挂靠是目前不少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有些企业为贪图挂靠费、管理费,往往掉入陷阱。比如一家知名旅游公司下属的一家挂靠单位,以旅游总公司名义收取旅客五十万元费用后,负责人携款潜逃。结果旅游公司被旅客告上法庭,法院判令其承担全部责任。
因此,我建议企业不要轻易与他人签订挂靠合同。如果要签订挂靠合同,最好请法律专业人士把关,完善合同,加强管理。
二、 保护智慧财产权
企业必须强化智慧财产权保护意识,使企业的一切智慧财产权都及时取得国内外的保护,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而保护智慧财产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有《商标法》、《专利法》等现成的法律可运用。
企业要用好《商标法》,按照商标注册在先原则,及时申请注册商标,以取得商标专用权和在先权,一旦发现侵权现象就可以获得法律保护。如果商标虽然没有注册,但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企业可以用法律手段对恶意抢注者进行斗争,以维护合法的商标权利。对于驰名商标,中国新的《商标法》、WTO《智慧财产权协议》对驰名商标采取特殊保护,企业应当运用这些法律武器来保护驰名商标的专有权。
企业还要用好专利法,维护专利权是保护智慧财产权的核心内容之一。
用好专利法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1、先对专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再开发新产品。如果别人已申报了专利,一般就不要再开发,避免花了不少人力、财力研制出的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成"侵权产品",当了被告又被罚款。
2、及时申请专利,取得法律保护。要占领世界市场,还要向外国申请专利。
3、遇到他人侵权或其他纠纷案件,要依法维护,依法抗争。
三、 应诉反倾销
反倾销是一些企业用作将外来竞争对手排挤出本国市场的杀手鐗。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受反倾销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1997年,中国制定《反倾销条例》,为国内企业反倾销提供法律依据。
但是,中国很多企业或者胆怯,或者怕麻烦,或者不懂得如何应对反倾销,总之,真正勇敢地站出来应诉反倾销的企业不多。1999年,美国企业对我国出口的小龙虾提出反倾销起诉,众多中方出口企业竟然鸦雀无声。唯独浙江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宁波鄞县南联食品有限公司欣然应诉。他们请律师据理力争,结果,南联公司在美国打了大胜仗,用扎实的证据证明小龙虾价廉物美的根源并不在于低价倾销。去年,南联公司不仅打了个零税率,还成为唯一一家能进入美国市场的国内生产商。美方在对南联公司生产全流程调查后,增加了进口单,美国海关也将小龙虾出口商中唯一"免检"待遇给了这家中国企业。据浙江省外贸厅的负责人介绍,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案件,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处于打不还手的状况;1994年外经贸部发布"谁应诉,谁受益"的规定后,浙江企业应诉率有所上升;最近10年应诉率100%,其中75%的案件通过应诉大大降低税率,无税和无损害结果也达到37.5%。如果不应诉,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以上事实说明,面对反倾销,绝对不能打不还手,任人宰割,必须勇敢面对,奋起应诉。
四、 发挥法律的战略功能。
有人说:以前,企业有事找上级,今天,企业有事找律师;以前企业要用足政策,现在企业要用足法律。
用足法律对企业有几个方面的功能:
1、预防功能,即把问题、纠纷防范于未然。
2、治疗功能,发生纠纷、麻烦后,及时妥善处理。
3、战略功能,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决策和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及合同技术,在保障企业利益方面发挥作用。
量身定做,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建立法律风险体系。可以参考中银(上海)律师事务所为上海菸草集团建立的 法律风险体系。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哪些 企业外部环境(EnterpriseExternalEnvironment)企业外部环境是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企业战略重新评审不仅要对企业当前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中所存在的关键战略要素。企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部分,企业外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外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数所构成。企业内部环境由存在于组织内部、通常短期内不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控制的变数所构成,具体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资源三部分。
参考资料:
:baike.baidu./link?url=iyycGxpCdI9V66MsNcQ0VANpWA63NoPVI15N0U0MpAZL2_pGhsYq6wCNJfpnQh3Fd_N2aCxtCVinzN6SgluKUq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哪些要素企业外部环境的定义: 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通常存在于企业外部,是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和,由短期内不为企业所支配的变数组成的,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是对企业外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因素包括以下这些:
人口环境
经济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
技术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一般可将企业外部环境分为三大类:
一般巨集观环境
行业环境
经营环境与竞争优势环境
企业外部环境重点内容调研包括哪些?通常来说,企业的外部环境调研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巨集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三个方面:
1、巨集观环境调研。企业要进行专案投资,必须摸清自己和该专案所处的巨集观环境。巨集观环境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一般来说,巨集观环境调研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企业外部环境分析的首要要素。法律是 *** 用来管理企业的运营的一种手段,其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们对企业的行为有着种种的限制;另一方面,它们也保护着企业的合理竞争与正当权益。因此,政策环境是企业投资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 *** 制定的各种法令、政策,以及其他一些旨在保护消费者、保护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方向等的措施,也会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
(2)、经济环境。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经济环境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它对企业运营的影响通常要比其他方面的环境因素更加有力。属于此项的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状况、利息率、通货膨胀率、汇率等。
(3)、人文环境。随着高科技和资讯科技的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人文环境,很多企业把关注人文环境作为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4)、科技环境。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科技因素对其投资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可能给某些企业带来机遇。例如,计算机、遥控机装置、镭射发射器、人造卫星通讯网路、纤维光学以及其他有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对于许多企业就是发展的良机。另一方面,科技因素会导致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如从自来水笔到圆珠笔、螺旋桨式飞机到喷气式飞机、电动打字机到电脑打字等),从而给某些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威胁。
2、行业环境调研。现代企业只有对所要涉足的投资领域进行充分的行业分析,才能“知己知彼”,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通常来说,行业调研主要有行业当前的竞争状况、新进入者的威胁、来自替代品的压力和行业容量(或生产能力)等。
3、竞争对手调研。一个完备的企业战略,必须建立在认真分析竞争对手的基础上。对竞争对手的调研和分析是全面的。当把竞争对手作为一个战略环境因素对待时,主要调研其对企业在市场份额、财务状况、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员工素质、使用者信誉等多方面构成的影响。其中,又以财务状况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为大,因为这两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产生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如果最后评定的综合实力与主要对手接近,则宜于寻找新的增长点,如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等,否则难以发挥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
企业常见的法律风险有哪些1、招聘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法律风险
2、被招聘员工违背与原单位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的法律风险
3、试用期约定不当的法律风险
4、处理劳动关系程式不到位的法律风险
5、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未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法律风险
6、违背劳动法规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7、工资支付不合法的法律风险
8、企业未缴纳工伤保险,将产生工伤赔偿的钜额伤残金由企业自行承担的法律风险
9、违反女职工特别保护规定的法律风险
10、企业不按约定支付加班加点工资行为的法律风险
企业IPO环节面临哪些刑事法律风险一、实体风险
欺诈发行严重违反资讯披露制度,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破坏市场诚信基础,是证券市场最为严重的欺诈行为,严重的会招致刑事处罚。例如,绿大地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决执行罚金1040万元;单位责任人何某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违规披露重要资讯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60万元。
欺诈发行犯罪是包含多个主体、多个层面的复合型风险:
1. 采用财务造假等欺诈手段,使得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上市成功的,可构成欺诈发行股票罪;
2. 尚未构成欺诈发行,IPO过程中单独的财务造假行为,可以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资讯罪;
3. 证券公司、中介机构与企业合谋欺诈上市的,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4. 欺诈发行的,还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以及不利市场影响。
相关上市企业和证券公司、中介机构一但被认定为欺诈发行,会被证监会行政处罚,承担强制退市、罚款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相关直接责任人员可能会终身被禁止从事证券业务,广大投资者因为投资利益受到损害,还可能提出群体性民事诉讼。
企业刑事要防范哪些法律风险(一)因贿赂而带来的刑事法律风险
1.受贿罪
国企老总涉案多因受贿、贪污。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该罪名的迷惑之处在于,行贿人行贿的方法多种多样,也许受贿者并不认为某一行为是违法、是受贿,但该行为确实在法律上是违法的。所以,对于国企中的国家工作人员而言,弄清哪些行为是行贿、受贿,哪些行为是正常的人际往来,是十分关键的。
2 .行贿罪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现实中,行贿行为不少于受贿行为,但是鉴于法律鼓励披露受贿行为,一般对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行贿者予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所以,因行贿而身陷囹圄者远少于因受贿而身败名裂的人。
(二)挪用类犯罪
1.挪用公款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
现实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挪用公款者行为并非为自己,而是出于人情而帮助他人,最后弄得自己深陷官司之中。这是非常不值的,人情是人情,法律是法律,法常常不容情。
2.挪用资金罪
挪用资金罪与挪用公款罪在客观行为上面极为类似,区别之一在于主体,挪用资金罪的主体为公司、公司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原国家工作人员辞职后到公司工作时进行的挪用行为,应按挪用资金罪处理。
(三)侵占类犯罪
刑法对国有资产和非国有公司公司的合法财产采取了强有力的保护措施。对公司、公司人员使用窃取、骗取、侵吞等手段实施的侵害国有公司资产以及其他性质公司财产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1.贪污罪
国企老总因贪污而涉案的占很大的比例,且贪污数额一般较大。在贪污数额达到5千元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造成客观的危害结果,是否构成既遂,成为应当努力把握的情节。
2.职务侵占罪
现实中,有些公司家认为公司的财产就是自己的财产,公司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公司大多具有自己独立的财产,公司家的财产应当与公司的财产分离,否则容易引发法律问题。
3.私分国有资产罪
现实中,一些国企高管私设小金库或者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分给员工,他的行为或许只是为了公司的普通员工能生活得更好,自己并未多分一分钱,但是最后却东窗事发、身陷囹圄。其实,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员工如果知道自己的领导是冒着这样的风险而“分红”的,那么,也许他们宁愿不要那钱。
(四)恶意拖欠员工公司可能带来的刑事责任风险
刑法修正案(八)第四十一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 *** 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