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5世纪至17世纪的重商主义政策阶段,欧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西欧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掠夺,社会财富的重心由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土地转向金银货币;18世纪至19世纪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并存阶段,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限制及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企业的各种优惠与特权,在国内外市场上进行竟争;一战至二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争的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代替了竞争;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贸易化与新贸易保护抬头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化”的口号下,加强相互市场的渗透;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至今的协调贸易政策阶段,是指国家对内制定一系列的贸易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贸易有秩序、健康发展的管理。
国际贸易史的国际贸易
这个问题,宋人张方平已经给出了答案:“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中国是当时全球范围内数一数二的大国,我们的货币别的国家通常都会认,这就好比美元在如今国际贸易上的地位。
丝绸之路上的货币
进口可以使用中国货币,出口如何结算
中国古代,共开辟了三条贸易道路,分别是:
一、经中亚到地中海一带的陆上丝绸之路;
二、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印度洋沿岸的海上丝绸之路;
三、从成都出发经过云南缅甸到印度、中亚地区的西南丝绸之路。
三条路所经过的地区、要到达的国家都不同,沿途贸易势必会面临贸易时,货币不一致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说来也很简单。
首先中国的货币是硬通货,到哪儿其它国家都会认可,在这种情况下稍微麻烦点的便是别人要买我们东西时,货币不一致,怎么办呢?
答案:以物易物或者允许它国用自己的货币先换算清楚“汇率”再购买。
举个例子,比如有个唐朝的瓷器商人,他运送了一批瓷器去缅甸销售,顺便买翡翠。
恰巧,在这种情况下,有个翡翠商人又想购买瓷器。
在这种情况下,瓷器商人可以用瓷器和缅甸商人交换瓷器。
亦或者,瓷器商人接受缅甸商人用本国货币购买自己的瓷器,最后,瓷器商人只要再离开之前,将缅甸货币在当地购买能够在中国本土卖出好价钱的东西,这一趟就很有赚头了。
?
在当时,云南和缅甸人之间就流行以物易物的方式,因为缅甸那时候流行一种贝壳做的钱,这个在中国市场基本是没地方用的。
于是,双方在贸易时,便采取用商品换商品的形式。
樊绰《云南志》卷八云:“本土不用钱,凡交易缯、帛、毡、金、银、瑟瑟、牛、羊之属,以缯帛幂数计之,云某物色值若干幂。”
总结
古代中国和外国交易时,双方使用钱币不一样,会出现以下四种贸易方式:
一、中国商人购买外国商人商品,可以直接使用本国制造的铜钱、金银货币;
二、双方商量好后,可以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三、某国商人接受对方用自己国家货币交易,然后再将得到的货币在该国用掉,买能够增值的特产带回本国销售;
四、当时丝绸之路沿途的贸易大国,会提供货币兑换服务,商人可以通过购买它国货币解决钱币不通的难题。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特别是产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开始具有世界规模。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不断上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是一般消费品、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19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美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头号大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并带有许多新的特点,贸易中的制成品已超过初级产品而占据主导地位,新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方式日趋灵活多样。
当代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美国仍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但地位有所下降;德、日等国的对外贸易有极大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不大,但与自身相比,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