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简称,其汉语名称是“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出现是国际贸易扩大与深化的产物,也是世界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简单地说,EDI是一种电子计算机通讯与数据处理技术,通过计算机,在当事人之间可以传递标准化商业文件、合同。由于使用EDI可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文书,因此,EDI贸易又被称之为“无纸贸易”。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是20世纪的奇迹之一。从1993年因特网被允许可商业应用到1998年上半年,全世界因特网用户已达1.4亿,而到了2008年,全世界因特网用户更是超过了15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的范围和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特网的发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
早在因特网技术被普遍采用前,一些国内外大企业就已经采用了电子方式进行数据、表格等信息的交换,即电子数据交换(EDI)。20世纪60年代,一些工业集团开发出用于采购、运输和财务应用的标准,这些标准仅限于工业界内的贸易。70年代以来,为了EDI被广泛地被使用,美国认可标准委员会于1983年制订了5项美国国家标准,1989年增至32项,1995年发展至245项试用标准,目前已超过300项。标准化EDI已成为全世界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EDI由于在数据传送过程中不需要再输入,使出错率降为零,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经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它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的贸易手段。
电子数据交换无需任何纸张,因此,又称“无纸贸易”。“无纸贸易”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结构性商务革命。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信息交换商贸文件传递的速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38%,因错漏造成的商贸损失减少40%,市场竞争力增强34%。现在美国和欧盟多数国家的海关已明确表示,利用电子信息交换提供的表格文件将优先处理。
“电子国际贸易”远非仅限于国际贸易文件的“电子信息交换”。现在,许多国际间的商品交易直接通过因特网络进行。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1996年因特网上的国际交易总额为20亿~30亿美元,预计1998年可达到500亿美元,2000年以后将超过3000亿美元。美国宣布,到1999年的所有政府采购全部通过电子网络进行。
有统计报告说,美国联网家庭中,有12.5%以上每年通过因特网进行七次采购,实现了坐在家中做买卖。1997年,全球通过因特网实现的贸易金额接近250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仅我国的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就超过3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