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看,虽然中国处于长期分裂与地区割据状态,但丝绸之路这条联结欧亚大陆的重要商道却始终畅通,并有所发展。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一定的发展。
一、对外贸易政策及管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历代政权出于巩固统治者利益的需要,均致力于开展对外交往,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来促进丝路贸易的发展。
(一)魏晋十六国北朝向西的开放
1.恢复设置西域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首先派出官员对西域进行管理的就是曹魏政权。在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在河西设立了凉州刺史,由其监管中原与西域及西方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公元222年,曹魏政权也仿照着东汉政权,在西域设立了戊己校尉一职,并任命张恭担任首任戊己校尉。随后,曹魏政权又恢复了西域长史。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的地位相当于中原政权派驻西域的两个最高官员,负责维护丝路的安全和畅通。公元265年,司马炎在取代曹魏政权后,建立了西晋政权。公元280年,在晋灭吴之后,中国出现一段短暂的统一时期。西晋在继承了曹魏的遗产基础上,同样在西域也设立了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等管理机构。《晋书》曾记载了戊己校尉马循于公元275年征讨鲜卑的史实,说明西晋在西域设立过这一官职。在西域各国如鄯善、焉耆、龟兹、疏勒等归顺西晋之后,其首领各自被封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等官职。即使是在地理上远在中亚的大宛,也由西晋政权册封为大宛王。在此期间,中原与西域关系密切,丝绸之路畅通。公元4世纪初,在十六国时期,中国西北地区先后出现过前凉、前秦、后秦、南凉、西凉、北凉等政权,这些政权在向中原发展受阻的情况下,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大多积极主动与西域保持密切联系,并先后设官置守、驻军屯田,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确保丝绸之路贸易的畅通。
2.遣使出访,实行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政策
在北方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十六国时期,一些实力相对强大的政权致力于发展与西域的联系。例如,在前秦王苻坚主政时期,与西域之间的往来在史书上被记载为“梁熙遣使西域,称扬坚之威德,并以彩缯赐诸国王,于是朝献者十有余国。大宛献天马千里驹,皆汗血、朱鬣、五色、凤膺、麟身,及诸珍异五百余种”[2]。又如,北魏立国之初并没有对同西域的联系予以重视,直到太武帝即位后,相关官员再度上书建议主动出使西域,北魏与西域之间的关系也自此得到发展。对此,史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于是始遣行人王恩生、许纲等西使,恩生出流沙,为蠕蠕所执,竟不果达。又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赍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3]出使西域获得丰硕成果,使北魏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积极开放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此后实行更加积极的对外政策。此外,将主动出使、积极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之一。
3.实行“过所制度”,保护中外商人,并为其提供便利
自东汉末年以来,河西地区成为中外商人云集、商品荟萃之地。然而,当地豪强大族的强买强卖行为损害了胡商的利益。在曹魏政权控制河西后,为了维护丝路贸易的健康发展,敦煌太守仓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了豪强大族的一些强买强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中外商人的正当权益。同时,敦煌郡还给商人发放“过所”,即丝绸之路的贸易通行证。其上注明持证人的姓名、年龄、面貌特征、服装、所携带商品及其族别或国别。曹魏政权对持有“过所”的商人沿途给予保护。除此之外,曹魏政权还根据胡商的意愿,对其经商活动给予更多的选择空间,商品既可以在当地自由交易,也可由敦煌郡政府出钱购买。商人欲在河西购买中原地区的丝绸或其他商品,敦煌郡协助商人尽力筹办。上述措施保障了中外贸易的顺利发展。西晋时,不仅丝绸之路畅通,“过所”制度也被推行于全国。
在北魏政权统一中国北方后,丝绸之路更为畅通。为了给来华的外商提供便利,北魏政府在都城洛阳城外伊河、洛河之间的御道东,设立了负责接待外国商人、使节的“四馆”[4],即金陵馆、燕然馆、扶桑馆、崦嵫馆,其中崦嵫馆专门用来接待来自西方的使节和商人。其后北魏政权为了方便来到洛阳的外商侨居,在御道之西又设立了“四里”,其中慕义里是专门提供给来自西方的侨居者。此外,北魏政府在洛阳设有“四通市”,是专门供西方商人开展贸易的场所。为了贸易便利化,政府还允许外币在华流通,北周时代“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尽管北方各政权市场处于对立状态,由于北方各政权普遍对外商采取较为欢迎态度,因而外商可在各个敌对统治区之间自由贸易往来。
4.用军事行动确保丝路贸易的畅通
(1)吕光西征
在公元376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灭掉前凉政权和山西的代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公元382年,车师前部王、鄯善王率大批官员及商人来到前秦都城长安,要求前秦派设西域都护统理西域。前秦政权的皇帝苻坚派大将吕光西征,负责打通丝路道路上如焉耆、龟兹等曾经与前秦交恶的国家。吕光在鄯善及车师前部王的协助下,在西域恩威并施,使西域诸国纷纷降服,丝绸之路畅通。公元385年,胡商在吕光保护下蜂拥东来。在前秦灭亡后,吕光建立了后凉政权,后凉与西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吕光在西域设官置守,其子吕覆被任命为“都督玉门关以西诸军事西域大都护”,驻守高昌,负责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2)北魏灭北凉
公元5世纪初北魏政权统一北方,西域的龟兹、疏勒、乌素、悦般、渴槃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等国遣使贡献,要求加强与北魏政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北魏派遣使臣携带金银、丝绸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使者、商人纷纷前往中原。但北凉为了削弱北魏的势力,极力切断北魏同西域的联系,对前往中原的胡商课以重税。公元439年,北魏出兵灭掉北凉,由此控制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河西地区。此后,随着西域各国纷纷归附北魏,丝绸之路更为畅通,中外贸易也因此而繁荣一时。
(二)六朝在海上拓展方面的对外开放政策
六朝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同两个因素相关,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在六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奢侈无度的需求,特别是为了满足对于海外舶来品的竞相追逐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于北国,六朝政府为扩大其政治威望,必须致力于海上拓展。事实上,正是在这两个因素的驱动下,尽管政权交替频繁,但海外交往和海外贸易还是有所发展。
1.遣使出访海外国家
在派遣使者出访海外国家之前,孙权政权曾派出一支万余人的船队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州”(台湾)。公元226年,孙权派朱应和康泰出访东南亚各国,历时十余年,因而被记载为“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5],之后,朱、康二人还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志》及《吴时外国传》,由此不仅增强了中国对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特别是贸易及物产方面相关情况的了解,而且还直接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史书称,自朱、康出使后,“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实际上,在东晋南朝时,遣使出访同样不绝于书。
2.组织大规模的官方贸易
受限于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在中国古代,许多对外贸易活动都只能够由官方承办,特别是开展海上贸易时,由于需要较大的船只,对外贸易活动的官方色彩就会更为浓重。为获得南方短缺的物资,同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六朝政府多次派遣大规模船队出海开展贸易活动。公元232年,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6],沿东海、黄海北上辽东,与辽东沿海百姓“贸迁有无”;在公元233年,吴国派遣使节到高句丽,高句丽王“贡貂皮千枚,曷鸟鸡皮十具”[7];到公元235年,孙权派遣谢宏出使高句丽,并“赐衣物珍宝”,而效果是“宫于是谢罪,上马数百匹。宏乃遣咨、固……宏船小,载马八十匹而还”[8]。
3.积极招徕外商
开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增强外商的认可度与信任感。六朝政府为了吸引外商来华,对外商不仅予以热情招待,而且还保护他们的利益。《梁书·中天竺传》记载: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其中提到“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当大秦商人回国,“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表明东吴政权对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视。
4.军事行动维护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在南朝初期之时,印支半岛的林邑国虽然“频遣贡献”,但同时又在海中劫掠商使,阻碍中外海上交往。元嘉二十三年,宋文帝发兵攻讨林邑,宋军大胜。史称“象浦之捷,威震冥海”。此后同南海诸国贸易畅通。其后,林邑国却故态萌发,再次造成海上丝路的不畅,扶南王遣使请求齐出兵扫清航道,在林邑臣服后,海路再次畅达。
二、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关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与许多国家建立并发展了经济贸易关系。史书也记载了北魏时“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9],尤其是与大秦(罗马帝国)、波斯、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以及南海地区的扶南(柬埔寨)、林邑(越南中南部)、婆利等关系更为密切。
(一)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关系
公元4世纪,随着曾经强大一时的贵霜帝国日趋衰落,贵霜帝国昔日在丝绸之路上的霸主地位已经荡然无存,不过仍同中国保持通商关系。魏明帝太和三年,大月氏王遣使朝贡。北魏世宗时,大月氏商人到洛阳传授了西方琉璃制造技术。
国际经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简介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 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 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辽、夏、金政权将岁币西运。 ④元朝时期,水、陆两条商路并进。 ⑤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 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
目的:①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或者宣扬国威为主。例如郑和下西洋。 ②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例如丝绸之路。③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思想,包含了中国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
从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典籍中关于对外贸易的看法和主张。古代对外贸易在先秦时期主要指诸侯国间的贸易;秦统一中国以后,指对中国境外的陆路与海上贸易,以及境内各民族(如汉与匈奴)间的贸易。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对外贸易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人们一般对外贸很不重视。特别在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以后,中国已成为泱泱大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周围国家,自然容易产生中国“百产丰盈,无物不有”的优越感,把对外贸易看成无足轻重之事。
诚然,在封建时代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王朝,也有一些思想家主张开放对外贸易,但多强调由官府控制,直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才有人主张开放海禁,允许民间进行海上贸易。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相交会,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往东北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得最远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强大。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国来的商品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方贸易行为,中国的“赐”远远大于海外的“贡”。如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事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活动。
参考资料:
我司想与一荷兰公司成立中外合资的贸易公司,请问办理的流程是怎样的,以及该注意什么问题,规避哪些风险
国际经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简介
申请设立合作企业,应当将中外合作者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等文件报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和地方政府(以下简称审查批准机关)审查批准。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国际经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欢迎欢迎大家参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
一、培养目标
1.学历层次:专科三年。
2.掌握的知识: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宽的知识面,能够掌握涉外经济贸易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国情,善于分析国情、商情动态,能熟练使用外语、计算机,能熟练操作进出口业务,并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具备的能力:
(1)熟练掌握外贸实务操作基本技能;
(2)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
(4)能够运用统计、会计、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4.优势或特色:主要体现在基础宽厚、注重实务、强化英语及计算机和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中的运用能力。
二、学习经历
1.主要基础课程:数学、英语(本专业对英语要求较高)。
2.主要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营销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法、国际经济合作等。
3.主要实践项目:?两课?及专业社会实践;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习(国际贸易虚拟操作)。
三、就业情况
1.就业方向:涉外经济贸易各类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和宣传策划等。往届毕业生约有70%从事进出口业务,10%攻读研究生;10%公务员,其他10%。初次就业率85%以上。
2.就业前景:由于入世后商务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外贸企业由审批制改为等记制,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进出口权,进出口业务人员缺口较大,因此就业前景较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合作项目介绍
1、培养目标:本项目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管理理论,熟悉经济、金融、商务相关的国际惯例及规则,具备多语种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拥有广阔国际视野,具备在国家部委、大型央企、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等机构服务的,国家紧缺应用型、复语型经济管理高级人才。
2、主要特色:
第一,专业设置面向综合性大专业,涵盖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与国际商务三个领域。本项目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与韩国又松大学Solbridge国际商学院合作举办的本科教学项目。培养目标以国家、社会需求为中心,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在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本项目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突出跨国、跨文化的国际化特色。在教学上,专业主干课程以全英授课为主,中外学生同堂上课。师资方面,采取中教与外教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外教占比50%以上,均毕业于欧美名校。中教均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全部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和学生均来自全球各地,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项目。
第三,依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语言优势,本项目将西班牙语设置为第二外语,学生毕业时能够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能熟练掌握英语,同时又能使用西班牙语交流和工作,是国内首个复语型经济管理专业。
第四,本项目注重发挥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优势,为所有学生提供出国交流访问机会。
第五,本项目注重学生实践,为所有学生提供大量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参访、案例学习与实习机会。
3、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金融、跨国并购、金融市场与机构、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沟通等。
4、招生人数:30人(含24名中国学生和6名国际学生)
5、录取标准:中国学生高考统一录取,分数达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同类专业本科录取标准。国际学生通过申请择优录取,要求英语入学成绩为雅思6.0,高中毕业成绩在所在学校在前50%,并通过入学考核。
6、录取方式:中国学生纳入中国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外国学生通过申请择优录取。
7、修业年限:4年
8、学历和学位证书:中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证书
9、学费:3.5万元人民币/年
;历史上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贸易经商有哪些商道
一、 合营企业合同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1、 外方投资者资信问题:
外商投资企业中外方投资主体非常广泛,可以是外国公司、其他企业和组织以及个人。外商的资金来源也相当复杂,有此是外商自己积累的自有资金,有些是受委托的信托投资资金,还有一些是外商在国内投资获得的利润等。政府的积极扶持各推动固然给国内企业与外新风气合资和合作带来了便利,但也有些不法分子借投资之名蓄意进行诈骗活动。很多诈骗活动轻易得逞的原因在于,中方没有对外方的资信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以及规避法律顾问支付外方固定报酬。
2、 外资准入条件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对外资的投资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我国也对设立合营企业的行业分为鼓励、允许、限制或者禁止等不同类别,其具体项目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执行。从该目录看,我国对于允许设立合营企业的范围较以前有明显的扩大,限制和禁止类的行业已大大减少。但在很多行业虽然允许外商投资设立合营企业界,但同时规定了外资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如委多行业都规定了中方的控股地们,即外资比例不能超过总投资额的49%。
此外,根据《合营企业法》的规定,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5%。因此,拟设立合营企业的各方一定要清楚国家对于外资准入的条件和范围,以免双方签订的合营合同违反有关规定,而不能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产生风险和损失。
3、 外方出资违约处理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引进外资历数额和范围逐步增大,外商的投资违约问题也越不越受到人们的注意。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合营各方应当在合营合同中订明出资期限,并应当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的期限缴清各自的出资。合营合同中规定一次缴清出资的,合营各方应当从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6个月内缴清。合营合同中规定分期缴付出资的,合营各方第一期出资,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并且应于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个月内缴清。
《中外合资历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还规定,合营一方未按合营合同的规定如期缴付或者缴清出资的,即构成违约。过约方应当催告违约方在1个月内缴付或者缴清出资。否则视为违约方放弃在合营合同中的一切权利,自动退出合营企业。守约方应当在逾期后1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批准解散合营企业或者申请批准另找合营者承担违约方在合营合同中的权利各义务。守约方可以依法要求违约方赔偿因未缴付或者缴清出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 西非红海海岸。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 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2013年3月5日,茶马古道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