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它也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说忘记就忘记了?
知青上山下乡是从1968年开始的,到1978年结束,根据有关方面发表的比较权威的数字,一共有大约1700万左右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造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原因,经历过那段 历史 的人都是清楚,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时间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之后,高中初中就全部停课了,这样,1963年 1965年的高中生、初中生就一直到了1968年才算毕业,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老三届了!
1965年上高中,上初中的学生,只学习了一年的课程、1964年上高中,上初中的学生学习了两年的课程、1963年上高中,上初中的同学还算不错,还是基本上分别学完了高中,初中的课程,由于文华大革命的影响,最后都是在1968年毕业了,这些老三届的高中初中的学生们,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不但学校停课,工厂也基本停工了,这1700万左右读过一年高中初中,读过两年高中初中,读过三年高中初中的学生们,就有了一个代名词,那就是知识青年了!
因为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也就有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了,最小的年龄在16周岁,最大的年龄也不到20周岁,而有的知识青年一直在农村生活了20年的时间,上山下乡的时候,最小的年龄是15 16周岁,等他们返回到城市的时候,他们已经是30岁,40岁了,而这20年左右的知青生活,也是他们人生最宝贵的20年,所以,这20年的知青生活,也在他们的人生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且一直影响到他们后来的生活,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忘掉他们20年有苦、有辣、有酸、却很少有甜的知青生活了!
他们离开城市,离开父母,在农村过的是“集体户”的生活,十几二十几个16 20周岁的孩子们组成了一个集体户,自己管理着自己,每天要同生产队的社员一样起早贪黑的干各种繁重的农活,他们把青春,他们把热血都留在了农村,到后来,年龄大了,该谈恋爱了,该结婚了,他们有的与同户、同生产大队、同公社的知青们,或者与农村的男女青年结婚生子,等到他们回到城市的时候,已经是拖儿带女一大家子人了!
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改变了他们人生的命运,影响了他们一生的生活,因此,他们忘不掉知青生活给他们人生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影响,所以,他们也永远会念念不忘知青生活的!
我有三个厅级退休的大哥都做过知青,他们告诉我,他们之所以对那段下乡生活念念不忘,原因主要有三点:
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是揣着这个理想,他们去了农村,将青涩和青葱全都洒在了那片土地上。下乡知青们的青春里,没有传纸条跟逃课,更没有网吧和手机,有的仅仅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破天荒。
无论是知青点的姑娘,亦或是村里面的姑娘,她们在知青们的心理都存在过,且是人生中第一份存在,未必相爱,更未必有过,只是那一抹的风情,此生足矣。
乡下的生活就是苦的更是痛的,可人这动物往往记忆中最深刻的绝不是开心快乐,而是让他们最痛的经历。痛苦是一种修行,只有经历过苦修的人才有资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那是一段文化,是思想的洗礼,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如何能忘?
上山下乡是1955年8月9日开始的。
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包括兵团、干校)和插队。与农场模式不同:插队属于集体所有制,无需政审体检等手续,也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赴边疆除外),顾名思义就是安插在农村生产队,和普通社员一样挣工分、分红分口粮。
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乡以农场模式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毕业的奇景。这年的冬季起,插队模式就成为上山下乡的主要模式。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
结论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知青是农民的一个负担。只有在那些缺乏基础教育的地方,极少数能够从事这种工作的知青才有益于农村的发展。?
但这些有限的贡献远不能抵消知青给农村社区造成的损失。而且它们为时甚短,如果像80年代初那样培训当地青年承担这些工作,从长期来看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漏洞百出的情况下,下放知青的努力并不能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多少好处。